封面
版权页
上册
作者简介
序一 顾随
序二 葉嘉瑩
开场白 感发作用[1]
第一讲 《诗经》讲萃
第一节 《诗经》概述
第二节 《国风》选萃
第三节 《小雅》选萃
第二讲 《论语》撷英
第一节 “君子”与“士”
第二节 “低处着手”与“犯而不校”
第三节 “唯”与“拈花微笑”
第四节 “三省吾身”与“直下承当”
第五节 “讬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
第六节 “以友辅仁”与“为政以德”
附 《论语》散讲
第三讲 楚辞释读
第一节 释楚辞
第二节 读《离骚》
第四讲 《中庸》解析
第一节 《中庸》发端
第二节 《中庸》结论
第三节 《中庸》言道
第五讲 曹氏诗之力与美
第一节 曹操诗之力
第二节 曹植诗之美
第六讲 《文赋》要义[1]
第一节 创作之情趣
第二节 体裁与风格(一)
第三节 体裁与风格(二)
第四节 体裁与风格(三)
第五节 体裁与风格(四)
第六节 体裁与风格(五)
第七节 创作与文法(一)
第八节 创作与文法(二)
第九节 创作与文法(三)
第十节 创作总说
第十一节 创作与欣赏
第七讲 说陶诗[1]
第一节 陶公之“调和”
第二节 情见与知解
第三节 陶诗之真
第四节 陶诗与酒
第五节 陶诗之平淡
第六节 饮酒二十首
第八讲 《文选》精华
第一节 李陵(少卿)《答苏武书》[4]
第二节 杨恽(子幼)《报孙会宗书》
第三节 孔融(文举)《论盛孝章书》[37]
第四节 朱浮(叔元)《为幽州牧与彭宠书》[41]
第五节 曹丕(子桓)《与朝歌令吴质书》
第六节 曹丕(子桓)《与吴质书》
第七节 曹植(子建)《与吴季重书》
第八节 嵇康(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70]
第九节 刘峻(孝标)[99]《重答刘秣陵沼书》
第十节 李康(萧远)《运命论》[107]
下册
作者简介
第九讲 初唐三家诗
第一节 王绩五律《野望》
第二节 沈佺期七律《古意》
第三节 陈子昂[5]《登幽州台歌》:
第十讲 王绩之寂寞心
第十一讲 王维诗品讲
第一节 摩诘诗之调和
第二节 摩诘诗与“心的探讨”
第三节 摩诘诗之静穆
第十二讲 太白古体诗散讲
第一节 高致
第二节 诗之叙事
第三节 诗之散文化
第四节 诗之美
第五节 诗之议论
第六节 豪气与豪华
第七节 秀雅与雄伟
第八节 “小家子”与“大家子”
第九节 写实与说理
第十节 俊逸鲍参军
第十三讲 杜甫诗讲论
第一节 杜甫七绝
第二节 杜甫拗律
第三节 杜甫五言诗
第十四讲 退之诗说
第一节 韵文之风致(一)
第二节 韵文之风致(二)
第三节 韩愈诗之锤炼
第十五讲 李贺三讲
第一节 长吉诗之怪
第二节 长吉之幻想
第三节 李凭箜篌引
第十六讲 讲小李杜
第一节 小李杜总讲
第二节 牧之七绝
第三节 人生与自然之调和
第四节 欣赏的态度 有闲的精神
第五节 小杜之“热中”
第六节 余论咏史诗
第十七讲 李商隐诗梦的朦胧美
第一节 绝响《锦瑟》
第二节 平凡美
第三节 力的文学与韵的文学
第四节 情操之自持
第十八讲 唐诗短讲二题
第一节 诗眼中之草
第二节 唯美诗人韩冬郎
第十九讲 宋诗讲略
第一节 唐情与宋思
第二节 宋诗之完成
第二十讲 陈与义诗简讲
第一节 陈诗之“诗味”
第二节 陈与义长题诗
第二十一讲 真实诗人陆放翁
第二十二讲 词之三宗
第一节 晏殊清丽
第二节 欧阳修的清狂
第二十三讲 《樵歌》闲讲
第一节 乐天自适
第二节 安闲
第三节 纤巧
第四节 摆脱
第二十四讲 稼轩词心解
第一节 健笔与柔情
第二节 文辞与感情
第三节 “通”与“不通”
第四节 才气与思想
第五节 性情与境界
第六节 英雄的手段与诗人的感觉
第七节 含笑而谈真理
第八节 余论
第二十五讲 说竹山词
第一节 伤感
第二节 情致
第三节 记事
第四节 贫与瘟
第五节 感觉与印象
第二十六讲 宋词短讲
第一节 从程垓《小桃红》说到咏夏
第二节 姜白石之“干净”
第二十七讲 元曲指要
第一节 元剧中之悲剧
第二节 说《西厢》
第三节 《东堂老》
第四节 曲少文字障
第二十八讲 王静安讲论
第一节 “境界”说我见
第二节 说《静安词》
第二十九讲 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诗人
第三十讲 古典诗词的知、觉、情、思
第三十一讲 古典诗词的欣赏、记录、理想
第三十二讲 古典诗词的传统
第三十三讲 漫议古典诗词之形式
第三十四讲 杂谭古典诗境
第一节 神秘与玄妙
第二节 恐怖
第三节 伤感
第四节 穷愁与愤恨
第五节 招隐与游仙
第三十五讲 杂谭古典诗词之特质
第一节 格物与物格
第二节 余裕与韵味
第三节 言中之物与物外之言
第四节 气·格·韵
第三十六讲 杂谭古典诗人之修养
第一节 诗人本身须是诗
第二节 诗人之五种习气
第三节 读禅与学诗
第四节 尊物与多情
第三十七讲 杂谭古典诗词之创作
第一节 世法与诗法
第二节 心物与因缘
第三节 创新与冒险
第四节 五古须酝酿
第五节 长诗须铺张
第六节 词语之“返老还童”
第七节 双声叠韵
第八节 山岳式与波浪式
第九节 作诗与读诗
第十节 自评诗词
后记
更新时间:2019-11-29 12: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