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庄子全集
更新时间:2021-11-25 22:20:57 最新章节:第34章 天下
书籍简介
《天人国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天人国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和修养混成体系。“天人”取义于“天人合一”;“国学”取材于“传统经典”。“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天人合一”是“道”的基本命题,“传统经典”是“道”的基本载体。“天人国学”从研读中华经典继承“道”、“德”精髓且构建体系,进而去指导研读中华经典且发展和完善“天人国学”。“天人国学”以明道、修德、做人为根本,内容包括一个中心即“道体德用、道生德畜”;两个基本点即“常道非常道”、“上德和下德”;五条原理即“无中生有、自本自根”的生成论,“有无相生、至大至小”的认识论,“存无守有、下学上达”的实践论,“作君子、为圣贤”的价值论,“演绎仿真”、“数据挖掘”的方法论;两个环节即“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一个目标即“归根复命”、“万物合一”。《天人国学书》:乾坤八卦源伏羲,文王周公演三易;老聃函谷阐道德,孔丘绝编著十翼。焦氏小黄吟易林,颖达潜心作正义;魏晋玄学谈虚静,天才少年算王弼。钟吕超越秉伯阳,陈抟华山逢麻衣;太极图说周敦颐,学际天人邵康节。程朱格致分知行,守仁龙场心即理;良知良能关键处,洞察道德大奥秘。天人国学承远绪,道体德用定根基;有无常道非常道,善恶上德下德立。无中生有化生成,有无相生呈本体;存无守有在下学,君子圣人为价值。公式模式再趋势,八卦甲子藏神机;知行和合齐身心,天人相谐自抱一。复命归根形气神,明修得道返听视;熟读箴言八千年,唯有金针乃克倚!
品牌:同人阁文化
上架时间:2015-01-01 00:00:00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同人阁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毛佩琦 徐昌强主编 杨郁 宿岿岚译解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南北朝时期地记、郡书渐趋丰富,并呈现山水化、文学化的趋势。《水经注》的文学成就得力于其对这些地理文学文献的借鉴和吸收。除明确征引外,其还大量暗引、抄变这些文献。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献皆已亡佚。本书对《水经注》所引主要地理文学文献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考证,为学人今后的研究提供资料方面的便利,同时亦欲彰明这些地理文学文献对于《水经注》的成书的重要意义。《水经注》沿着汉魏晋宋地记、郡书的山水化、文学化之路,古籍30万字
- 会员《潜书》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唐甄的著述,全书共九十七篇,分为论学、论政两部分内容。上篇论学,主要是论述儒学的经世致用和心性之学,围绕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功思想展开。下篇论政,涉及劝谏君主、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富民之术、废除太监制度、止杀等有关国家治理方面的内容。古籍44.1万字
- 会员此书撷取二十六史及《资治通鉴》《续通鉴》《明通鉴》《清通鉴》等史籍中记述的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迹。上起殷末周初,下至晚清,先后约三千年。所记皆可敬可惜、可亲可恨、可喜可悲、可恶可笑之言和行。读来让人或沉思、或嗤笑、或悲悯、或愤怒,读罢则足以发人深省。编者对原著并非照抄照录,而是以“辞不害意”为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黏合删汰,如此则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史事前因后果靡不毕见。编者对历史人物未加点评论说,而将古籍87万字
- 会员本书对臧庸及其《拜经堂文集》的整理和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篇、点校篇、资料篇。研究篇即《臧庸及其〈拜经堂文集〉述论》,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存《拜经堂文集》的版本和内容进行评介,一是依据臧庸之《拜经堂文集》和《拜经日记》、相关史籍和清人诗文集的记述,以及近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点校篇即对《拜经堂文集》进行文本识读、分段、标点和必要的校勘。或有少助。资料篇。研究历史必须以可靠的史料为基础,古籍29.3万字
- 会员本书全面搜集了汉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并撰写提要,起于汉贾谊,迄于隋颜之推,按照作家生存时代及其生卒年先后编排。全书共收录撰写116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2100多部著作的提要,包括从1900—2015年在中国正式出版的汉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学术著作、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每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提要,也均以出版(或提交)时间顺序编次,力求呈现汉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的专题古籍43.8万字
- 会员《鬻子》今存十四卷,记载鬻子言行思想,尊贤重道,尊重万物运转变化、质量互变规律,以及任贤使能、主张慎罚……内容较为丰富驳杂。虽是一些残卷,其表达的思想体系有失完整与系统,然而就在这些残卷之中,依然闪耀着思想的亮点,无不显示了数千年之前中国古人的智慧。《计倪子》残卷除了阴阳五行、各地物产之外,还包括物候与气象、治国理家的理念和方法等。全书突出之处在其经济思想上,强调财富生产,货物流通,重视经商,反复古籍18.3万字
- 会员《關中石刻文字新編》是清代學者毛鳳枝所輯的一部金石學著作,全書收錄了關中地區漢魏以迄隋唐的石刻資料一百六十多種,是研究關中石刻文獻的必備書之一。本書首先對毛書進行了點校整理,在此基礎上又廣泛收集了毛氏所輯石刻資料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匯考為目逐一編次。其次,全書還包括了整理者對具體石刻資料所做的討論,以按語的形式附于最末。本書集文字點校、資料匯編和研究于一體,對中古時期石刻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古籍37.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