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第二辑)
更新时间:2022-04-08 18:18:01 最新章节:内容简介
书籍简介
区域文化不同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往往只着眼于对一地之文化的认识,而区域文化则包含了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整体文化的深切关怀。《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主要刊登与中国区域文化的理论和创意研究相关前沿成果,包括笔谈、理论反思、专题研究、文化创意、特色史料等栏目,从理论到实践、从研究到梳理、从史实到史料,全方位地观照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的各个面向,以期为中国区域文化的研究者提供尽可能全方位的高端发文和交流平台。
上架时间:2020-11-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卜宪群主编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集结出版,以区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燕赵文化等区域文化范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民俗、方言、政治经济等文化资源要素进行研究,深入发掘区域文化的建构本源和精神内涵,凝练区域文化的鲜明符号和独特价值,传承和弘扬区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历史理论基础。本辑为第七辑,分为区域文化研究、思想文化研究、文献文物文化25.6万字
- 会员性别诗学是指以性别视角考察文学作品、文学活动和文化传统,挖掘男女两性特殊的精神底蕴和文学的审美表达方式,具有动态生成能力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性别意识即女性的主体意识,是对女性的角色、地位等问题的认识,是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本书结合性别视角与文化视角,以女性形象为中心,从叙事与性别、文本与语境的深层互动关系上来探求中国性别诗学的原创性问题。文化21.7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从萧颖士到韩愈这一因师门关系而形成的文学流派,在厘清流派主要成员及其传承谱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他们作为通儒型人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礼官身份、史官身份、传奇作家、地方循吏等,最终阐明萧—韩流派成员作为中唐通儒群体的代表,如何在唐宋文学、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开启士人从文儒到通儒的身份转型,继而影响到宋代官僚士大夫政治体系的定型。文化24.2万字
- 会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学虽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画等号,但两者有诸多相合之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把握传统文化特点,传播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应注意方法,教学时可在文学史讲解、作品选分析、实践活动考察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塑造学生品格,是传播中华文明,使之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本书首先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文化16万字
- 会员本书综合运用了文学、历史及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北齐隋唐历史时段内“河东”地域的家族文学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所选择的切入点是家族文化的视角,以此进入对这一时期“河东”地域文学及文化现象的分析。从隋唐之交“河东”地域的文化形态来看,王通王氏家族以《中说》《元经》等为代表的学术论著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北方地区长期民族融合及文化融合的反映,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南方文化的积极影响。从“河东”地域的整体文化形文化19.9万字
- 会员本书是以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等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反思近年流行的“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力图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文化13.7万字
- 会员本论文集以间文化、泛文学、全媒介为关键词,探讨当前文学和文化理论中的重大问题。“间文化”既承认文学的民族性,也认为民族性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概念,而是一个自我呈现旦呈现于他人的交流和对话的概念。“泛文学”要求回到文学的原初状态,承认其社会性、人民性和能动性,因为文学原本就流淌在生活的血脉之中。“全媒介”是媒介发展的当代现实,媒介无处不在,媒介无所不(替)代(如人工智能),其中的理论意义虽有待更深入的文化30.6万字
- 会员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既立足于空间以探究其文学文化书写,也立足于文学文化思考其空间表达,这是传统而又历久弥新的研究。本辑设置“南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现代中国文艺”等特色栏目,栏目所载文章或宏观扫描或微观论述,新见迭出,显示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巴渝学人”“书评”承继上一辑,继续展示巴渝学人风范,并将新成果介绍于学界。如文化24.1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本书是以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等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反思近年流行的“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力图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