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讲演录在线阅读
会员

文学类专业素质与创新教育讲演录

付兴林 吴金涛主编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34.7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8 11:09:26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由21位教授、博士、作家、学者,以各自的专业特长为立足点,以应用性、博通性、开放性为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原创性且适合本科生接受水平的论题作为讲演内容。整部书稿分成区域内两汉三国特色文化、中外语言文学研究与学术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学创作与写作能力四大板块。全书共由21讲构成,依次分别为:汉水文化撮要;论汉水流域的水浒戏及其传播意义;诸葛亮与汉中——试论诸葛亮对汉中战略地位认识的矛盾心理过程;汉水上游的神话传说;历代文人咏汉中;卡夫卡《在流刑营》的人类学仪式阐释;中西文学: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识辨义;文化批判与美学救赎:审美现代性的社会景观;唐诗宋词误读与正辨;《三国演义》的现代启示;武侠小说的文化生态;当代陕西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学家的旧体诗词写作;论三种不同性质的假借——兼论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敦煌文学概说;唐代全国各地民间纸文化——以敦煌地区为中心;中国玉文化与传统审美;探访蜀道的体会;文学是一种生命修行——关于阅读、写作、语言的一些浅见;新媒体环境下时事新闻评论的写作特色;申论概述。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1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付兴林 吴金涛主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从历史叙事、上海文化、思想史、社团研究等角度,系统论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上海的发展、流变和星散的过程,聚焦这段时期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沈从文等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及生存环境,呈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与文化场域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拓展了现代上海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蒋进国文学13.9万字
  • 会员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本书试图对这一时期的叙事诗进行系统的梳理。全书确定叙事诗的内涵,分析叙事诗产生的原因以及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等不同阶段的叙事诗的基本情况。围绕不同时期叙事诗发展的内在理路,就热点与焦点问题展开研究,描述与把握这一阶段叙事诗的演进轨迹。并借鉴西方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模式上总结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
    李鸿雁文学24.3万字
  • 会员
    《聚焦研究》梳理了叙事学的核心概念“聚焦”的产生及发展,根据不同文学时代媒介载体的变化,以多个文本分析为基础,探究与聚焦相关的叙述特征,并认为聚焦类型的变化集中反映了人类思维、认知的发展以及技术革新对叙述方式产生的影响。
    陈芳文学17.5万字
  • 会员
    与中国古代诗歌、小说、戏曲在域外的译介与传播相比,中国古代散文的域外译介较少系统研究。本书在以法语为载体的文化系统中,考察中国古代散文1919—2019年间在法国的范畴界定、文本选择、接受阐释和传播效果等基本情况,分析复杂译介与传播现象之间的关系,探究百年间其译介与传播的历史脉络、功能特征和运作机制,以及从政治到审美、从边缘到热点、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向。
    唐铎文学17.2万字
  • 会员
    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亨德森》《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洪堡的礼物》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及其在形式层面的展现手法,表明贝娄在创作时受到了传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但由于历史语境的差异性,贝娄对传统超验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本书依据文学社会学理论,以访谈、贝娄的评论性文章、传记等为佐证,集中探讨贯穿贝娄小说的主导主题——精神追求和道德旨归,探究贝娄小说的主题和叙事形
    赵秀兰文学17.2万字
  • 会员
    本书研究的是美籍华裔汉学家、当代著名跨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刘若愚的诗学思想。刘若愚用西方诗学的理论骨骼支撑起中国诗学的思想血肉,建构了中国传统诗学进行世界性转变的理论体系,书稿通过对刘若愚思想的文化基础和脉络的梳理,在跨文化对话和融合的语境下探讨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体系在现代视野中的拓展与延伸,重新审视他的伟大尝试,形成本书关于中国当代文论发展研究的学术观点。
    纪燕文学16.3万字
  • 会员
    《俄国作家创作心理研究》曾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9年再版。《俄罗斯作家个性心理和社会心理》选自《文学艺术和社会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艺术家个性心理和发展》选自《艺术家个性心理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心理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选自《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俄国作家创作
    程正民文学39.3万字
  • 会员
    近二十年来伊格尔顿对文学的本质、文学与虚构、文艺审美与伦理道德等基础问题的讨论,表现出一种回归古典尤其是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倾向:伊格尔顿明显“化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伦理学、形而上学思想。本书试图通过一种总体化视角对他的这种回归予以审视。
    阴志科文学17.3万字
  • 会员
    本书从民族意识视角切入,以1931年至1945年间沦陷时期文学为研究对象,从作家作品、文学期刊、集体记忆、文学思潮、叙事症候等方面探析沦陷区文学中民族意识的表现形态及其意蕴。本书大量使用第一手史料,较为系统地从民族意识视角对沦陷区文学进行整体研究,较为深入地揭示出特殊语境中民族意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塑性,并展现出沦陷区文学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民族意识是沦陷区文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思想资
    冯昊文学20.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