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8 19:25:08 最新章节:重视“敦煌外交” 服务“一带一路”
书籍简介
本书包含对于丝绸之路及其交通路线的研究,丝路沿线古代城址、关隘的调查考证,丝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敦煌文化研究几部分。书中对于丝绸之路研究中若干学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通过多年来持续地在丝路沿线的实地考察,对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丝绸路上遗存的一批古代城址、关隘驿站的位置及其历史变迁等做了必要的探讨,摸清了其历史面貌;同时对于丝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作用和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对于能够充分体现丝路特质的若干重要的敦煌文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注重发掘敦煌文化对于丝绸之路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作用和价值,由此摸清了丝路沿线线路及一批重要遗址的历史面貌,纠正了前人的若干疏误,凸显了丝绸之路重大的历史贡献和意义。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3-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1995年至2010年是时代转型与文化艺术格局急剧嬗变的历史时期,围绕文化全球化、文化地球村的历史语境,形成了种种文化思潮热点、文学艺术焦点与学术研究的亮点。作者沉浮于时代的波峰浪谷,选取30位有代表性的文艺批评家、作家进行访淡,内容涉及社会转型视阈下文学艺术的生态与选择、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文化思潮的流变、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共融与互仿、全球化语境下的诺贝尔文学奖、同学热与读经现象、“非遗”保护文化25.9万字
- 会员《文化研究》集刊创刊于2000年,至今已出版50期,是国内文化研究领域唯一连续出版的大型集刊。该刊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联合主办,陶东风教授、周宪教授轮流担任执行主编,胡疆锋教授、周计武教授担任副主编。该刊从2008年开始连续入选CSSCI来源集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文化研究》主要以专题形式刊发论文,常设的栏目有记忆研究、空间研究、艺术学研究、听文化28.5万字
- 会员本文集内容分为唐代文学、河陇文学和古代文学三个研究专题。集中探讨唐代文学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丝路文化背景下唐代文学发展的多元化特征,呈现甘肃省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交流古代文学学术问题及教育教学经验。文化23.1万字
- 会员本书从新媒体时代日本动漫文化全球传播的现象出发,遵循文化何为、传播何在、产业何立的思路。内容生产是核心,动漫文化编从日本漫画缘起、动画溯源以及个案研究切人分析动漫“是什么”;平台搭建是关键,动漫传播编从传播话语系统、平台注入、受众解析与效果反馈阐释其“为什么”能够实现全球化传播与二次元用户聚集;产业启示是进路,动漫产业编建立在对日、美、韩三大动漫强国的解读之后,重点论证中国动漫产业该“怎么做”。文化29.2万字
- 会员本书从比较诗学和接受美学研究视角,详细论述了中英浪漫主义诗学在本体特征上的共性表现和差异表征,既注重把浪漫主义置于文艺思潮发展演进的历史语境中,探讨浪漫主义同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使我们看到浪漫主义思想理念的传承性和诗学意义的当下性;又着重阐释中国五四浪漫主义在对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理念的影响和接受过程中所呈现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特点。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中英浪漫主义时文化20.6万字
- 会员本书以南宋浙江词人群体活动的地域平台为切入点,将原本作为创作背景的“空间”“地方”等因素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南宋浙江词人群体活动的地域文化场、词人群体的交际网络、群体酬唱的地域面向等内容的探究,力图还原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四明、台州等地词人群体活动与创作的真实状态,揭示浙江地域文化在南宋词人群体酬唱中发挥的作用,以把握浙江地域文化对南宋词坛、明清词坛的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词的发展演变提供多样文化21万字
- 会员本书以特定主题研究的方式为读者介绍了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希腊传统和希伯来传统。其中希腊传统包括希腊神话传统(以及希腊文学传统对神话传统的改写与重述)和希腊哲学传统,希伯来传统包括旧约传统和新约传统。本书的特色在于探究两种传统内部的悖谬与冲突——希腊神话传统与希腊哲学传统的关联与冲突、犹太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关联与冲突。实际上,西方文明传承两千余年的内驱力恰恰在于这种悖谬与冲突——希腊传统与希伯来传文化19.7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老舍的跨文化视野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老舍早年的欧游经历和社会活动,形成了其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基本视点:既不因热爱本国传统文化而护短,也不因盲目崇拜他国文化而自卑。作为一位具有传统人格和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老舍对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化进行了独具慧眼的理性审视,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互鉴,显示出宏大的思想视野。
- 会员本书涉及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类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包括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藏族赶马调。本书首次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各种文化遗产的形成衍变、发展脉络、基本内容、表现形态、基本特征、价值与功能、代表性传承人存续状况,以及传播与影响,并辅以曲谱、照片等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大大增强了全书的资料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文化研究13.9万字
- 会员本书从身份认同这个角度切入,以个体的现实身份、群体的族裔身份、性别身份、语言身份和艺术身份等几方面来透析海外华人文学的跨文化特质,阐释有代表性作家的个性特征、群体与流派之形成、发展与影响,其作品主题、风格之变化等等^通过对海夕卜移民作家作品的观照,结合传统文本细读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在异域多元语境中文化建构之意义。人类不断的智慧探求呈现了人性刚柔并济的广度和深度,那些释放心灵能量创造出交织着文化研究27.2万字
- 会员本书以个案分析为主,在礼制时空背景下,分组还原十四首《诗经》祭祀礼乐的原始仪式功用。本书检讨传统“以礼解诗”法存在的随文求义、断章取义等弊端,提出并运用多重证据、立体、整体的“以礼解诗”法;意图在“礼”中完整地解读“诗”,而不是解剖式地“以诗证礼”。本书还尝试“以诗补礼”,由“诗”中呈现的仪式迹象,探索可能存在的祭祀礼制。如此,通过文、史、礼制结合的全方位阐释,不仅更新对《诗经》原意的认识,亦深化文化研究19万字
- 会员本书以民族文献遗产中的隐性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隐性信息的表现特征,在对其保存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制约其保存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从隐性信息提取方式、语言文字传承人的培养、内容存储再现形式、活态原生性传承保护的社会环境保障、显性化传播途径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面的综合探索。本书可供政府部门、文化遗产机构、民族古籍文献保护机构从事文化遗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文献遗产保护机构从事遗产保护、文化研究18.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