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其实质在于技术竞争。谁拥有先进技术,谁就能占领世界市场,增强实力地位,因而掌握先进技术就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战略。跨国公司竞争力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生产规模大,而是科研能力强。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每台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1]。因此我国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技术能力的相应提高,那么工业化过程最终会碰到“天花板”现象[2][3]。因此加强对以技术学习为导向的能力提高的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但是,激烈的全球竞争、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飞速发展的技术和不断上升的新产品开发成本和风险,使企业难以单独研发新产品所需的全部技术,只依靠自己投入资源获取知识来满足自身需要变得日益困难。国内企业只有突破封闭的技术创新模式,在科研上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与跨国公司抗衡。采用共担创新成本和风险、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渗透新市场、获得新技术和迅速实现规模经济的研发联盟成为企业技术获取、技术学习和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发联盟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大型公司之间面向重大技术创新的联合研究和战略联盟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盛行。美国学者波特在研究一些国家在某些行业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因时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国家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结成了复杂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对内合作竞争,对外协同作战的国家竞争优势(史占中[4],2001)。所以大力发展企业间的研发合作对提升我国科技乃至国家竞争力十分必要。

我国企业的研发联盟在近年内发展迅速,如电子信息行业的龙芯联盟和TD-SCDMA产业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产学研战略联盟、长虹-微软信息家电技术联合实验室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研发联盟获得外部技术和资源并迅速发展壮大。多家企业通过组建研发联盟,做到研发集中和规模化,通过相互之间技术学习和交流能够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这里所说的合作,不再是单方面的经验吸收,而是双方相互学习,确切地说应该是“竞合”,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对外协同作战,联盟内既合作又竞争。

技术学习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创新成功的关键。研发联盟正是通过建立一个低成本的“学习基地”,促进联盟成员企业的组织学习。企业通过研究开发阶段的技术合作,可以很快学到先进的技术,获取新知识并掌握其精髓,将其与自身的核心能力融合,使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得以加强,核心专长得以扩展,迅速跨入行业领先地位。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之所以关注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预示着研发联盟将成为企业知识生产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基于研发联盟的技术学习必将成为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战略思路。为了在研发联盟中实现有效的技术学习,企业必须了解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内在机理、竞合形态与抉择、运作过程和模式、高效的管理手段等知识。本书正是在阅读大量理论研究文献、搜集大量实证案例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构建中国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一些具体实践措施。

本书的研究意义可以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来阐明。

(1)理论意义。综合运用战略联盟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知识对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展开研究,探究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微观机理和效应;提出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竞合博弈模型;提出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M-SECI模型,并运用粗集过程模型对其进行解析;提出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平台模式、项目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国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案例库,通过案例库和问卷调查展开实证研究。微观与宏观结合、理论与实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系统构建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的理论框架,完善现有研究成果,拓展技术学习的研究视角,为现有的企业战略联盟理论和技术学习理论提供了补充。

(2)实践意义。针对我国不同行业企业研发联盟中的技术学习进行剖析与探讨,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研究体系与企业研发联盟技术学习理论,有助于我国企业在研发联盟技术学习中洞察合作伙伴联盟动机,掌握技术学习的最佳途径,同时合理处理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己方知识产权,为我国企业增强技术学习、加快技术积累、提升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