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
- 郭丽君 李尚群 刘辉
- 1306字
- 2025-02-21 17:43:02
三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不够理想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需要多个部门紧密配合、相互协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对完备的长效机制来规范和协调合作各方,确保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湖南省高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实践中,虽然在摸索中建立了某些促进合作的运行机制,但长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不健全。湖南省目前尚未成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协调议事机构,没有对全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由于地方高校产学研各方都有自己的政府主管部门,各职能部门都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制定了有关支持政策,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不能形成合力,甚至相互矛盾或抵触,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造成本来就稀缺的技术创新要素分散、交叉、重复。
二是高校产学研对接机制不健全。目前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对接不易,高校科技成果容易偏离市场需求而难以被企业接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信息沟通的专门渠道。企业、地方高校、政府机构、融资机构等各方缺乏畅通的信息交流,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融资信息分布不对称,信息交流不完全,给各方的理解和沟通带来障碍。目前地方高校产学研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企业来校咨询或地方高校应邀参加企业的洽谈活动,但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很难匹配,地方高校产学研活动也难以开展。而且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现有的中介服务机构大多功能单一、资金缺乏、机构不健全、业务能力有限,无论数量还是功能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需要。
三是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利益合理分配是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内驱力,但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及信用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成果共享难,利益分配不合理,以及失信行为频繁发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发展。据调查,地方高校科研人员认为政府在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优良环境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有:66.20%的人认为是“开展产学研合作”, 63.51%的人认为是“搭建科技条件平台”, 55.57%的人认为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63.89%的人认为是“提供创新基金”, 40.85%的人认为是“设立和培育科技孵化器”, 25.10%的人认为是“帮助引进人才”, 54.29%的人认为是“提供优惠政策”, 43.92%的人认为是“制定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
目前地方高校的科研体制没有完全突破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即国家计划立项—政府财政拨款—地方高校申请进行研究。政府立项的课题论证聘请的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但他们往往侧重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而忽视技术的实用性,因此,形成的成果不一定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另外,企业和地方高校的管理存在很大差距,科技研发人员的流动受到限制,而当前政府较少有明确的相关法规文件鼓励和支持双方人员的流动。另外,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地方高校科研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更看重课题、经费、论文以及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导致地方高校在制定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和激励措施中对科技成果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以及如何加强转化工作关注不够,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标准,影响了科研人员促进成果转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