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阴阳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的直观体验,应该说是从太阳和月亮开始的;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一种思想去指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后就发展为阴阳学说,逐渐成为东方文化的源认知。
阴阳的认知与矛盾的辩证统一是没啥区别的,它可以“大而无外”,包括整个宇宙;亦可以“小而无内”,极尽微观。虽然任何事物都可以从阴阳的对立属性来阐述相关功能,但必须指出:事物是相关联的,或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
一、制约平衡
阴阳的制约如果取得了平衡,即为“阴平阳秘”。如春夏之热,是因为热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秋冬之冷,是因为秋冬寒气抑制了春夏的温热。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的结果。人体的动态平衡如果遭到破坏,即形成疾病……
二、互济互生
阴阳的互济互生如果取得了平衡,即是“消长平衡”。“独阳不长”、“孤阴不生”亦即此谓。它不是静止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转化平衡。如人的生理功能白天亢奋为主,夜晚抑制为主。这种互济互生是一种相对的再平衡,但在相对的平衡下,互济互生的规律却是绝对的。
三、阴阳在中医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结构
人体脏腑按部位来说,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
以脏腑功能来说,心、肝、脾、肺、肾五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泻;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六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
2.说明人体的功能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物质和功能之间又在消长的状态中循环不息。
一旦物质和功能的平衡不能互济互生,则必然会有生病的结果。
疾病一定会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气和血两部分;邪气亦分阴阳:如六淫致病因素中的寒、湿为阴邪;风、暑、热、燥为阳邪。
疾病演变的过程,亦是寻求“制约平衡”的过程。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是阳的绝对亢盛;但阳长则阴消,阳偏盛必然导致伤阴,故说阳盛则阴病。
“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是指因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是阴的绝对偏盛,但阴长则阳消,阴盛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热(虚热)”,是中医的病机总纲。
3.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制约平衡”失去常态,所以无论临床表现如何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阳理论来加以阐述;故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在辨证方面,八纲就是以阴阳作为总纲的。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经曰:“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一言蔽之,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4.用于疾病治疗
阴阳在疾病的治疗上,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若其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阳盛则热属热实症,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盛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两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或者“实者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可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症,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亦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症,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属阴,能减轻或消除热症,如黄连、栀子等;温热属阳,能减轻或消除寒症,如附子、干姜之类。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为阳;大抵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等多下行向内,其性沉降的药物为阴。
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症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阴阳失调状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