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折武彦 高建国主编
- 847字
- 2024-11-02 03:43:38
历史时期陕北地区的民族与民族融合
中国自公元前21至前16世纪,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了第一个国家——夏朝开始,以华夏族为主的周边各个古代民族也逐渐形成。此后,历经各朝各代,中国始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态连续下来,绵延至今。在这四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中国境内各民族有矛盾和战争,有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往,但“各民族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其间,有的古代民族消失,融入了其他民族;又有新的古代民族形成了;也有的民族融合了其他民族而日益壮大。这种历史现象,学界统称为“民族融合”,或“民族溶合”“民族整合”,它包括“民族同化”(又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即是说,在近代中国形成之前,古代中国像一个民族大熔炉,各个民族在这一大熔炉中,不断发展、变化、整合,最终形成近现代的包含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所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在中国这一民族大熔炉中,陕北地区的民族及民族融合无疑具有典型的意义。陕北地区在今陕西省的北部,地处黄土高原的中部,东临黄河中游与山西省相邻,西抵六盘山,北沿长城与内蒙古河套相衔接,南至渭水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至1200米左右。境内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等切割高原,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为农牧业过渡地带。由于陕北北边为古长城外接河套内蒙古草原,自古以来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错之地,历史上北方各族与农耕的华夏族(汉族)先后交错居于此,民族与民族融合十分复杂,且具有鲜明的特征,可以说是历史上中国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因此,梳理和研究历史时期陕北地区的民族和民族融合就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今天处理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特别是边疆民族关系,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