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几日,燕王朱武便住在大同府城内,日日与赵王孙安把酒言欢。
守御莫州的几位梁山兄弟“铁面孔目”裴宣、“火眼狻猊”邓飞、“锦豹子”杨林、“出林龙”邹渊、“石将军”石勇五人率领三千马军,奉燕王之命来到西京大同府,与赵王见了,相互叙礼。
燕王朱武与几位兄弟久别重逢,自是一番亲热。
看见“出林龙”邹渊,朱武想起他的侄子“独角龙”邹润便是死在自己面前,心头涌起一阵愧疚,对邹渊道:“邹渊兄弟,是我没看顾好邹润……”
邹渊连忙道:“燕王言重了,绿林出身,哪个不是刀尖上舔血。砍头不过碗大的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朱武对赵王孙安道:“今后这几位兄弟就交给赵王了。”
孙安赞道:“果然个个都是英雄好汉!”
借鉴魏王卞祥的封臣制度,赵王孙安任命裴宣为枢密使,马灵为殿帅,梅玉为都督,邓飞、杨林为统军,金祯、毕捷、杨芳、冯升、邹渊、石勇皆为统制。
燕王朱武将西京道九州托付给赵王孙安之后,便率军返回自己从辽国夺回来的燕王封地之一涿州,坚守宋辽边境。孙安、裴宣、马灵、梅玉、邓飞等人出城相送,众人依依惜别。
朱武回到城外营中,全军饱餐一顿,即刻拔营向东进发。
这一日刚到行到蔚州,朝廷使者追到,宣旨调四大节度使王焕、韩存保、徐京、张开率领本部人马赴东京开封府听令。
四人只好奉旨与燕军分道扬镳。
临行时王焕单独对燕王朱武道:“老夫跟随燕王征辽有些时日,对燕王用兵之道甚是敬服。适逢乱世,燕王正当韶华,必定大有可为。可惜中途分别,老夫不能再在燕王麾下效力,成为此生之憾。临行有一言相赠,不知燕王肯容否?”
朱武道:“老将军一生戎马,必是金玉之言,朱武洗耳恭听。”
王焕道:“朝廷经‘六贼’为祸,早已腐败不堪,老夫非是不知,奈年老气短,无能为也。只好在殿帅府高俅麾下苟安一方。还好驻守在沧州,天高皇帝远,眼不见为净。若还有当初少年意气,也会像燕王一样逐鹿中原,以图天下。”
朱武见王焕与他交浅言深,推心置腹,不禁心中感动,执王焕的手道:“朱武的初心是除尽奸贼,以靖朝纲。奈何‘六贼’当道,众多英雄被逼上梁山。如今虽然天子逐渐亲政,奈何朝廷暗昧日久,腐败已成,此乃破立之冬,朱武只是顺应天时而已。”
王焕点点头,道:“天子有中兴大宋之心,只是不得其人。燕王或入朝为相,匡扶社稷,或揭竿而起,取而代之,惟君所愿,无须为俗世道德羁绊。”
朱武道:“老将军所言极是,朱武受教。真是‘恨不逢君少年时’。若能得到将军相助,何惧天下!”
王焕道:“燕王麾下皆龙虎之士,此天资燕王。大宋积重难返,当有此劫。”
朱武道:“看来朝廷之上,对孤也怀有戒心,才调离众位将军,以削弱燕军实力。”
王焕道:“我等四人皆已过气,无能为也,离开也并不动摇燕王根本。倒是李成留下跟随燕军,燕王当小心才是。他是梁中书手下,而梁中书又是蔡京的女婿,蔡京虽然倒了,但与他狼狈为奸的王黼上位,加上童贯、高俅皆为蔡京党,留李成在燕王身边,必有深谋,不可不防。”
朱武道:“老将军之言,朱武铭记在心!”
河南河北节度使王焕、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上党太原节度使徐京、中山安平节度使张开四人率领本部人马总共两万余人,与燕王朱武和众梁山好汉惜别,踏上了回归东京开封府之路。
燕军则继续向东,来到南京道涿州城内驻防。
自此,河东路威胜州、汾州以北尽属魏军;西京道九州归属赵军;河北西路真定府、祁州以北,河北东路瀛洲、沧州以北,南京道涿州以南这片土地受燕军控制。
河北地区基本成为被燕、魏、赵“铁三角同盟”的势力范围,燕云十六州中的十二州已被他们从辽国手中夺回,只剩下幽州——也就是南京析津府——蓟州、檀州、顺州等四州还在辽国的统治之下。
在燕军与晋军作战的过程中,辽国始终按兵不动,遵守着与燕王的合约。对辽国军师吴用来说,燕晋之战并非辽国再次进犯中原的最佳时机,他敏锐的判断出朱武在平定河北之后,北方势力格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吴用在等待一个更加合适的契机。
宋徽宗召回四大节度是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卢俊义的死显然让精通驭心术的朱武感觉到了什么,消灭晋军之后,朱武没有一鼓作气收复河北,而是扶持了魏王卞祥、赵王孙安两大势力,这明显有跟朝廷决裂的倾向,宋徽宗召回四大节度使,可以削弱燕王朱武的实力。
第二,山东局势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高俅率军与齐王晁盖大战于曹州,但两军持续胶着数月,战事毫无进展。宋徽宗怀疑高俅又搞“养寇自重”的把戏,并通过延长战期贪墨军饷,因此想让四节度使回归,加强东线军事力量,同时监视高俅。
且说史文恭、苏定、曾涂、曾魁率领曾家府五千人马从北方战场返回凌州曾头市,这里已被晁盖派出的齐军抢劫一空,到处是断瓦残垣,金人和受金人庇护的百姓尸横遍野,触目惊心。曾弄的尸首也找不到了。
家园被毁,父亲被害,曾涂、曾魁欲哭无泪,发誓要将“托塔天王”晁盖碎尸万段,为曾头市的父老乡亲报仇雪恨。
但摆在曾家府军面前的现实情况是,他们的对手齐王晁盖拥兵十万,手下文有高廉、王瑾、时文彬,武有张提辖、“铁棒”栾廷玉、“赤发鬼”刘唐、“飞天虎”扈成、“擎天柱”任原、“矮脚虎”王英、“一丈青”扈三娘等人。曾家府军与齐军兵力悬殊,无法正面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