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

茅盾

【阅读提示】

《创造》写作于1928年2月23日,原载1928年4月25日《东方杂志》半月刊第25卷第8号,后收入作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大江书铺1929年7月初版。推荐阅读1994年8月开明书店出版的《野蔷薇》中的文本。

茅盾在《写在<野蔷薇>的前面》解释《野蔷薇》中的“五篇小说都穿了‘恋爱’的外衣。作者是想在各人的恋爱行动中透露出各人的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个难以奏效的企图。但公允的读者或者总能够觉得恋爱描写的背后是有一些重大的问题吧”。确实如此,茅盾总是想强调他的一切小说创作背后均有重大企图(革命企图),说明作家创作定位之高,但是也如他所说“这是个难以奏效的企图”。不过如果将作家所祈求的“重大企图”从一般革命意识形态中解脱开来,从人生的另外一些空间解索,也许意义一下子就丰富重要起来。如《写在<野蔷薇>的前面》里就说,作家是在想张扬一种“现在”精神,不感伤于过去,不空夸着将来,而是清醒地“凝视现实,分析现实,揭破现实”,勇敢面对、大胆前行精神。从这个角度言,《创造》的意义就彰显了。

小说将这种“现在”精神赋予一个女性的成长过程中,塑造了一个年轻、美貌、刚健、进取而又活泼、开放的女性形象。她原是丈夫君实的表妹,君实对于现实中的女性都不满意,决定创造一个,让她读书,带她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教她各种交际手段,结果娴娴迅速成长,超过丈夫。一天,当君实还在空想中的时候,她竟独自前行了。小说将革命、现代、都市、女性糅合,塑造了与《蚀》中的周定慧、孙舞阳、章秋柳同属一个系列但又有自己特点的“时代女性”形象。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篇小说与作家的个人生活有关。就是茅盾的妻子孔德沚原来没有多少文化,仅认得自己的姓“孔”等极少数文字,也不清楚从家乡乌镇离上海远呢,还是离北京远。嫁到茅盾家后,由茅盾的母亲和茅盾共同为她补习,后来也上过学,参加当时上海妇女运动,可是孔德沚性情始终与茅盾的期望有很大差别。所以一些研究者认为茅盾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一种对“创造”的失望。

【延伸阅读作品与参考文献】

1.茅盾:《野蔷薇》(小说集),开明书店1994年版。

2.张霖:《革命者的隐秘心理分析——重读茅盾的短篇小说<创造>》, 《人文丛刊》2009年刊。

3.李玲:《易性想象与男性立场——茅盾早期小说中的性别意识分析》,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思考与练习】

与鲁迅《伤逝》中的子君相比,这篇小说中的娴娴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娴娴这个人物的塑造成功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