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已过,学会沉默。
走过的路越长,遇见的人越多,就越明白,沉默是一个人很重要的修行。
人之所以沉默,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无言以对,而是无需多说。
沉默,是一场体面的退出,是一次理性的回避,是给别人留出的空间,也是给自己留有的余地。
作家辉姑娘,曾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去日本的飞机上,她偶遇了一对台湾夫妇。
而这对夫妇一路上喋喋不休的争吵,也让辉姑娘始终无法安眠。
其实,与其说是争吵,倒不如说是那位太太喋喋不休的念叨。
听了半天,辉姑娘明白了事情的大概:出门的时候,先生把钥匙给了家里的钟点工人,请她定期去打扫。太太知道以后就非常愤怒,一直在教训先生,说他丝毫没有防范意识。
如果那位工人趁他们旅行的时候,搬空家里财产该怎么办?如果工人把外人带到家里来过夜,该怎么办?他这样做存心是让自己一路都不安心,自己怎么会跟这样的人过了一辈子……
太太不仅语速很快,而且声音洪亮,自始至终,几乎都重复着一样的话,越说越起劲。
本以为,这位丈夫会有来有往地和太太争论起来。
然而奇妙的是,他始终悠然地靠在椅背上一言不发,偶尔喝杯水,甚至顺手为太太倒上一杯为她润喉。
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恶劣的纵容。
趁着这位太太去上卫生间的空档,辉姑娘按捺不住好奇心,向这位先生问道:“不好意思,也许这是你们的事情,但……为什么您可以忍耐那么久的指责都不回应一声呢?”
“不好意思的应该是我们,真的打扰了。”这位先生颔首致歉,“但是如果我回应了,她会更加生气。唯有沉默,是阻止一切变得更坏的唯一办法。”
沉默,是避免争端的良药。
感情里,若是一个不肯退,一个不肯让,你一言我一语的针锋相对,反唇相击,争论就会变成争吵,争吵就会变成争端。
即便沉默不能解决问题,但却可以缓解问题。
言语上的激动,容易把对方伤得体无完肤;适时的沉默,反而是对彼此的保护
《弟子规》里,有这么一句话:“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心直口快,不是敏捷,而是鲁莽;口无遮拦,不是坦率,而是愚蠢。
有时候,你脱口而出的一番言论,就会使原先和谐的场面突然变得紧张;你不假思索的一句话语,就会使原先融洽的气氛突然变得尴尬。
一吐为快,虽然畅快,却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避而不谈,虽然缄默,却能顾全彼此的体面。
如果说,会说话是一种本能,那么,学会沉默就是一种修养。
《红楼梦》中有一回,是公子小姐们围坐在一起行酒令。
林黛玉在答对时,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众人并未察觉不妥,唯有细心的宝钗,听出了这是禁书里的诗句。
若是她当时存心刁难,故意追问诗词的出处,既可以让黛玉难堪,又可以显示自己的博学。
可宝钗并没有这么做。
她看破不说破,保全了黛玉的面子,还在事后提醒黛玉,要谨言慎行。
宝钗的这一举动,也让黛玉深受感动。
从那以后,两人结成金兰之契,成为互诉心事,互相嬉笑的好姐妹。
谨言慎行,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善良。
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只会让对方的颜面荡然无存;看破不说破,才能成全对方的体面。
朱自清曾说:“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