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新特点

2012-2013年,伴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理解更加深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又显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中,金融企业的重要作用愈发突出、地方企业的海外投资愈发活跃、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愈发受到重视三点最具代表性。

一、决胜千里:金融企业加入对外直接投资主力军

(一)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放异彩

2008-2011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2011年,在以并购方式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中,金融类并购项目完全消失。然而,2012年,在连续下降三年、缩水56.8%之后,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终于完成逆转,攀升至100.7亿美元,同比上升65.9%,以强劲的反转式跃升结束了下跌颓势,令人眼前一亮。存量方面,截至2012年年末,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共计964.5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18.1%,规模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企业根据2012年12月最新颁布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中的概念解释,金融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境外资产总额达0.98万亿美元,占境外企业总资产的42.6%。

无论是从流量的角度看还是从存量的角度看,2012年都是我国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放异彩的一年。金融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先锋队和生力军。其中,货币金融服务类企业(泛指银行)正是这支先头部队的绝对主力。2012年,银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65.4亿美元,占金融业投资流量的64.9%;存量达629.2亿美元,占比65.2%。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共在美国、日本、英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66家分行、36家附属机构,员工总人数达3.7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3.6万人。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根据其2012年年度报告,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已在3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83个境外分支机构,与1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30个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形成了覆盖亚、非、拉、欧、美、澳六大洲的全球服务网络。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上,银行业企业也可谓多点开花,既包括了传统的设立子公司与分支机构的投资方式,也出现了不少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2012年7月,交通银行台北分行正式开业,成为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大陆对台直接投资项目;2013年7月,中国银行里斯本分行挂牌成立,成为中国银行在葡萄牙设立的第一家分支机构。并购交易方面,2012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在北京完成了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交易的交割。

除了银行业企业,其他金融业企业也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有不俗表现,成为推动金融业直接投资规模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共在境外设立保险机构8家,这其中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行业巨擘。

(二)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形成对外直接投资良性互助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过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等方式直接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之外,金融企业还可以通过给非金融跨国企业提供融资贷款等方式,为非金融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提供便利与帮助,从而间接地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贡献力量。在这方面,相较于先锋队和生力军,金融企业更多地扮演了后勤部队和救火队的角色。

具体来讲,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资境外企业对海外金融服务机构的需求已经从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服务逐渐向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演变,衍生出公司金融、投行服务以及金融中介等深度需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国内金融机构跟随境内企业同步“走出去”,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为境外企业提供相应的海外金融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境外金融企业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贸易金融、资金清算、专业融资、全球现金管理等内容。在贸易金融方面,有供应链融资,本外币、内外贸系列产品组合和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等;在资金清算方面,有境外清算中心;在专业融资方面,有境外并购融资、项目融资、出口信贷、银团贷款、海外人民币融资等业务;在全球现金管理方面,有海外现金管理中心和现金管理平台等。通过这一服务体系,中资境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获得包括账户管理解决方案、本外币资金池解决方案、投融资解决方案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等在内的一系列海外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境外金融企业也获得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和稳固的盈利模式,形成了良性互助,凝聚出共同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合力。

二、百花齐放:地方企业崭露头角走向台前

(一)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锋芒渐露

根据《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2年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共计342.06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45.2%,远高于全国13.3%的平均增幅,实现了连续10年增长。存量方面,截至2012年年末,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首破千亿美元,达到1240.6亿美元,占全国存量的比例提升至28.5%。从境外企业数量角度看,截至2012年年末,地方企业占比高达88.4%,中央企业和单位仅占11.6%。其中浙江省是中国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占境外企业总数的17.1%。

由此可见,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中央企业和单位唱独角戏的时代已经过去,越来越多具备雄厚实力的优秀地方企业开始跃跃欲试,走向台前,宣示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全国各地百花齐放的时代悄然到来。

(二)地方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撷英

华为是地方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典型代表。多年来贯彻执行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以及由此获得的全球市场红利和卓越的海外销售业绩,让华为在全国的境外投资企业中也颇具“明星范儿”,其成功的海外并购和跨国经营经验甚至还吸引了不少中央企业和单位前来虚心学习讨教,成为地方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典型。根据2012年华为年报,2012年华为继续秉承“走出去”的公司发展战略,加强了在欧洲的投资,重点加大了对英国的投资。2012年1月,华为从东英格兰经济发展署(EEDA)手中收购了集合光电中心有限公司(CIP)的资产。随后华为宣布,将在英国投资20亿美元,并保留该公司的研发团队,形成华为英国研发中心的新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公司既属于地方企业,也属于民营企业。而地方国有企业又表现如何呢?答案是令人欣慰的。以与华为同属于广东省地方企业却拥有广州市国有资产背景的广州越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2014年2月,越秀集团宣布向创兴银行全体股东提出的要约收购已获得创兴银行股东的广泛接纳,越秀集团将接纳要约收购股份326250000股,占创兴银行已发行股本的75%,至此国内首宗由地方国企完成的境外银行并购圆满收官。

广州越秀集团的成功绝非个例,在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100强排名中,有22家地方国企上榜,主要来自广东、山东、上海和北京(见表2-4)。其中,采矿业和制造业等传统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最具代表性。

表2-4 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跨国企业100强中的地方国有企业

注:按境外企业资产总额排序。

资料来源:《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采矿业方面,以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12年7月,兖州煤业全资子公司兖州煤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正式完成与澳大利亚格罗斯特煤炭有限公司的合并交易。制造业方面,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14年1月,上汽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签署协议,由双方合资组建的大通汽车(泰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意味着上汽大通可以正式向泰国开展整车出口业务。

(三)地方企业区域分布“东强西弱”

诚然,近年来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多点开花是可喜可贺的,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发展起步较晚,自身底子薄弱,地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地域发展不平衡。如果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比做一个偌大的花圃,目前虽已是百花齐放的景色,但有的花朵在最惹眼的地方开得娇艳欲滴,有的花朵却仍在角落中半开半合,甚至含苞待放。扮演园丁角色的政府部门,应该对后者施以更加细心的照顾,切不可陶醉于表面的美景,而忽视了同等重要的晚开花朵的成长。

具体来说,目前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可以归结为四个字:“东强西弱”。由表2-2可知,虽然2012年西部地区投资流量同比增长了88.4%,但中西部地区的流量绝对值仍旧较低,二者合计87.52亿美元,仅占东部地区的34.4%。存量方面,截至2012年年末,中西部地区合计直接投资270.0亿美元,依旧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970.6亿美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7.8%。

具体到各地区,根据表2-3,无论是从流量还是存量的角度,贵州省、青海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是最为落后的省份,这五个地区均地处西部,进一步突显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东强西弱”的不平衡格局。

三、十步芳草:跨国人力资源管理受到重视

(一)中国跨国企业人力资源概况

《隋书·炀帝纪上》云:“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意在形容当时朝野内外人才济济的景象。后人遂用“十步芳草”一词来比喻到处都有人才。

得益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着大量物质资本向海外转移,一批具备全球化视角的优秀人才也从国内或是东道国本土转移到中国境外企业之中。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的流动是保障和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动力。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注重优秀国内人才的海外输送和东道国本土人才的海外招聘,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外派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选拔、培训、薪酬管理、回任管理等环节)以及东道国外方员工招聘程序,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中国跨国企业十步芳草、“桃李满天下”的良性局面悄然浮现,构成了新时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迎合这一共识,2006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增加了“年末境外企业员工总数”这一统计指标,之后每年的公报都会对中国境外企业的基本人力资源情况做出统计(见图2-19)。

图2-19 2006-2012年中国境外企业基本人力资源情况

资料来源:由各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计算得到。

图2-19显示,2006-2012年,中国年末境外企业员工总数呈明显上升走势:从2006年的63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149.3万人,增幅达137%。除2009年略有下降之外,其余各年均保持稳定增长。将年末境外企业员工总数与各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作对比,不难发现,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走势特征也惊人地一致。另外,将外派本国员工总数与雇用外方员工总数作对比,可以发现,2006-2009年,中国员工的数量一直高于外方员工,且差值较为稳定;2010年和2011年两年,外方员工总数陡增,中国员工总数出现下降,外方员工总数显著多于中国员工总数,说明越来越多的本土化人才被吸引到中国境外企业中来,也从侧面显示出中国境外企业对于本土化经营裨益的深刻认识;2012年两项指标重新趋同,也顺应了跨国企业多元化人力资本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中国企业的跨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合资公司的挂牌成立、分支机构的开业典礼、并购协议的正式签署等,并不是投资行为的结束,而恰恰是投资行为的开始。后续的境外企业管理才是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更是跨国公司管理领域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对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理解愈发深刻,越来越多的中资跨国企业开始重视跨国人力资源管理。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中国工商银行从2011年开始启动“国际化人才培训项目”。该项目采取“境内培训+境外研修+境外实践”的方式,每年选派200人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研修与工作实践,旨在用10年时间培养出2000名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专业人才,为工行逐年扩张的海外机构网络储备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在利用本土化人才方面,一些先知先觉的中资境外企业也在做着不懈努力,其中华为公司可谓当之无愧的典范。根据2012年华为年报,2012年末华为员工总数约15万人,来自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覆盖5个大洲。其中外籍员工总数接近3万人。多元化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让华为拥有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优秀员工。在华为全球网站的职业生涯版块搜索最新职位,会出现许多全球分支机构的职位空缺信息,点开它们的岗位要求,几乎都会出现“英文熟练”以及“愿意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工作”等先进跨国企业招聘人才时的通用标准。这反映出华为已具备了成熟的本土化人才招聘流程,也彰显出华为作为中资跨国企业佼佼者向世界领先跨国企业看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