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14)
- 李桂芳
- 3093字
- 2020-08-30 03:08:32
第一节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呈下降趋势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经历了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的大幅下滑后,2010年、2011年终于开始复苏。然而,2012年,全球宏观经济复苏仍显脆弱,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政策仍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并未实现人们预计的稳步回升,而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据预测,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今后两年内也并不乐观,其投资量只会小幅度上升。
一、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未能实现回升
2012年以来,一些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环境依然脆弱,政策依然难以料定,投资者普遍持谨慎态度。此外,许多跨国公司对其海外投资做了调整,包括资产重组、投资撤回和公司迁移等。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回升的道路并不平坦,回升需要的时间可能要比预期的更长。虽然2010年、2011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增势稳健,但是201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18%,降至1.35万亿美元。这种急剧下降与全球GDP、国际贸易和就业人数等其他呈正增长的关键经济指标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全球经济仍然存在着脆弱性,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据《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13年的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将接近2012年的水平,相当于2005-2007年危机前的平均水平,上限为1.45万亿美元(如图1-1所示)。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投资者信心的逐步恢复,跨国公司可能会将其所持有的闲置现金转化为新的投资。之后,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可能会在2014年攀升至1.6万亿美元,在2015年达到1.8万亿美元。然而,未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依然面临着较大风险。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缺陷、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环境恶化以及对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甚至可能会导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进一步下降。

图1-1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
资料来源:UNCTAD国际直接投资数据库。
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下降表现为绿地投资金额与跨国并购交易金额的双重下降。如图1-2所示,2012年,绿地投资的金额相比2011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在发展中经济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下降约38%),反映出经济低迷对绿地投资的影响仍在持续。继金融危机大大冲击了跨国并购活动之后,跨国并购交易金额的下降幅度更大,回到了2009年和2010年的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金额的大幅下降相比,国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的下降则相对温和,其中绿地投资项目数量下降了15%,跨国并购项目数量下降了11%。国际直接投资金额与项目数量下降幅度的不一致是因为2012年国际直接投资项目规模的显著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投资者的信心不足。

图1-2 2003-2012年全球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金额的比较
资料来源:《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其中2012年数据为最新公布的1-4月份的金额。
二、国际直接投资急剧下降的原因分析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受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影响因素种类繁杂,作用机制与效果不同。这里选取两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较好地说明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急剧下降背后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宏观经济》显示,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2%,比2011年下降0.8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分别增长1.2%和5.1%,比2011年分别下降0.4个和1.3个百分点。这表明全球经济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有待时日。
首先,发达国家经济情况仍显低迷。2012年,美国经济温和复苏,财政整顿滞后,经济运行仍面临政府支出削减谈判和债务上限上调等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失业率仍居高位。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分析,欧元区经济因受欧债危机影响再次陷入衰退,GDP同比下降0.6%。日本经济复苏不稳,贸易和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而日本经济增长先升后降,第一季度大幅反弹,随后出现急速下滑,全年GDP增长1.9%。
其次,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放缓,通胀压力上行。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研究,2012年,受外需下降、经济周期性下行等因素影响,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全年GDP增长5.1%,比2011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仅中国GDP增速稳中有进,达到7.8%,而巴西、印度、俄罗斯GDP增速比2011年分别回落1.8个、3.7个和0.9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对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显现,新兴经济体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印度、巴西全年CPI同比分别上涨9.3%和5.8%,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加大。
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趋势一致,2012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量明显下降。长期以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一直主要依赖发达经济体,但发达经济体总体经济状况欠佳,尤其是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对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造成了较大影响。而一直以来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放缓,因此,由于欧债危机阴霾不散,美国经济低速缓行,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量下降实属预料之中。
(二)政策因素
各国外资政策是影响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在金融危机复苏进程缓慢、欧债危机影响持续的背景下,各国纷纷调整外资政策,以期维持经济稳定增长。《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有53个国家和经济体共通过86项影响外国投资的政策措施。这类措施大部分(75%)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及促进有关,针对多个产业,特别是服务部门。
虽然2011年呈现出一时的倒退,但从长期来看,与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的限制和监管措施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如图1-3所示)。各国政府更多地利用产业政策,调整先前的投资自由化措施,收紧了筛选和监测程序,并严格审查跨境并购。对于采掘业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分国家特别实施了限制性投资政策。总体而言,各国政府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在本国经济不同行业中的参与程度采取了更加挑剔的态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1-3 2000-2012年国家投资政策的变化
资料来源:《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
1.保护主义日益盛行
尽管多数政府都希望吸引外国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然而,许多国家正在加强外国投资监管环境,更多地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部门利用产业政策来收紧筛选标准和严格监测程序,且严格审查跨境并购。《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一种持续存在的可能性是:其中一些措施是为保护主义目的而采取的。
2012年国际直接投资量显著下滑与日益盛行的保护主义不无相关。根据OECD和UNCTAD2012年5月发布的报告,2011-2012年5月期间,二十国集团(G20)所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达124件,平均每月发生17.7件,同时保护措施更加隐蔽,并趋于长期化。
2.筛选标准和机制阻碍了跨国并购
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政府在批准跨国并购的程序方面变得更加挑剔。《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分析了2008-2012年间撤销的规模最大的跨国并购交易中的211笔交易,其中每笔交易价值不低于5亿美元。在大多数情况下,外资并购计划出于商业原因而中止,但也有相当多的项目由于东道国安全审查等监管上或政治上的反对而撤销。这类交易的总价值约为2650亿美元,在2012年撤销的所有跨国并购交易额中所占比例约为22%。由于在2010年这个比例曾达到逾30%的峰值,可见东道国对于外资的筛选标准和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直接投资。
3.双边投资条约数量继续减少
据UNCTAD统计,截至2012年年末,国际投资协定制度共有3196项协定,其中包括2857项双边投资条约和339项“其他国际投资协定”。2012年共达成30项国际投资协定(20项双边投资条约和10项“其他国际投资协定”)。2012年,全球共签署了20项双边投资条约,这是12年来所达成的条约数目最少的年份(如图1-4所示)。由此可见,双边投资条约数量继续减少也是造成国际直接投资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图1-4 2001-2012年国际投资协定每年新签署协议数量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
总之,2011-2012年,一些国家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政策限制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低迷的经济形势、高的失业率,一些国家普遍担心,对外直接投资会造成工作机会由国内向国外转移,削弱国内的产业基础等,因此这些国家选择将资本留在国内,以期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大大影响了国际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