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言辞与教化
——《论语》的情境化理解

皮迷迷(注:皮迷迷,2011级硕士生。指导教师:梁涛。)

《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注:《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点校本二十四史,171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班固的这一说法,揭示了《论语》的性质——《论语》是孔子行教的记录。

在《论语》中,有大量富于情境的对话,包括孔门师徒的答问,孔子与时人的交接等等,都生动呈现了孔子行教的情形。也有很多只是以“子曰”开头的语录,没有提供具体情境,但这些内容的背后,仍站着一个作为记录者的弟子,从而构成一个隐在的情境。哲学史或者思想史对《论语》的惯常解读方式是把《论语》看作是孔子思想的研究材料,通过对孔子言辞哲学化的分析,讨论孔子“仁”的思想,或者“孝”的观念等等。这种方式常常忽视《论语》中对话的具体情境,只是将这些话语看成是纯粹抽象的道理言说。然而,当我们重新考虑《论语》相较于《诗》《书》之类经典的特殊性——它不是先王政典,而是对孔子生平言行的实录,那么,《论语》中的孔子,在何种情境中说话,对谁说话,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说话等等问题,就自然地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