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是在特定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均衡发展,建构现代和谐社会,改善公民生活质量与提高社会质量,成为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成为国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有活力,也是最为特殊的一个社会群体,国家对待农民工的社会政策过程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本书以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研究包括社会政策和政策过程理论的最新理论进展、理论建构方式及逻辑;社会政策范式的经典论述、话语实践和学术路径;社会政策范式的解释性框架、核心概念、理论命题与方法论基础;中国社会政策的主要论域、知识谱系和解释传统;基于中国语境、多重逻辑下的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实践、政策文本变迁与话语特征;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实践理性、策略空间和行动框架;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过程中农民工的个体化策略、行动逻辑和行为理性;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后果;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社会影响的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结果;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对策性研究。

本书在对社会政策最前沿理论吸收、批判和创新的基础上,从个体心理与行为、生活质量、社会质量、社会发展四个层面开拓性地提出了社会政策影响的新的评估体系,并在坚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准则和理论建构方法与范式的基础上,在当代中国社会政策范式中首次引进了社会政策过程、实践理性、社会理性、生活质量、社会质量、和谐社会、包容性发展、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空间政治、底层生态、道德判断的实践、反社会排斥与社会整合、发展伦理和正义等话语表达,构建了一种新的和突破性的社会政策理论架构、新的社会政策评估体系和新的政策知识建构逻辑。

本书提出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具有阶段性,其话语实践经历了控制与闭锁阶段、松绑与盲流阶段、堵疏交替阶段、政策局部调整阶段以及科学规划阶段。在整个政策调整过程中,农民工社会政策体现了弱势性、临时性、不平衡性、补偿性、配套性、应急性、盲目性、被动性、修补性、碎片性和渐进性等特点。本书提出: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过程是在国家发展战略、政治话语和发展谱系中进行的,包括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秩序的理性追求、现代化以及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性框架、国家宏观控制的效果反馈和宏观调控的可能阈限、政策过程的国家核心价值观与政治信仰系统等;压力集团是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变量,压力集团体现为记者们的社会舆论力量、学者们的社会影响,也体现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支持联盟、专家系统、政策网络、政策社团、政治精英、媒体与慈善主义者等;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调整是内生于国家社会政策系统和政策框架的,即服从于国家的“政策群”系统,服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调理论”和“大的政策原则”;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通常由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逻辑所驱动,这是由社会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有限理性、模糊性与时间性序列以及社会政策本身和实践的模糊性所决定的。

本书提出,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应从控制策略到整合策略、从“生存—经济”社会政策向“身份—政治”社会政策、从消极型社会政策向积极型社会政策、从干预型社会政策向发展型社会政策转变;国家政策调整应以实现“可持续生计框架”为目标,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战略,帮助农民工实现劳动市场介入、提升能力和为他们提供收入支持,实现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整合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应该提倡能动性政治,即在社会整体关怀和目标环境下寻求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个人分担责任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应在城乡一体化或者城乡统筹框架下进行,倾向于选择构建城乡统一的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体系和框架,应考虑到全球化对传统社会政策的挑战,致力于消除或减少那些在全球化过程中使人们陷入不幸或困境的因素;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应以公正和社会公平作为基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理念,从对个人的福利服务转为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减少不公平和歧视来推进机会的公平,确立支持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观,树立消除社会排斥和社会隔离、支持弱势群体的强烈的社会责任观,致力于建构发展性社会支持体系,促进社会弱者自立、自强,提升弱者社会参与能力,从而达到消除社会隔阂、实现社会整合的目的。

本书研究方法先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历史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在理论分析与经验事实的结合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视角新颖,将农民工的发展纳入国家的社会政策框架下进行研究,能够为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政策,引导社会重新关注农民工群体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反映了当前社会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代表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此外,本书既关注理论内容与政策科学体系的建构,也关注实践前沿问题的对策研究,同时在基本原理论述、核心概念界定、理论范式建构、对策研究方面较为深入、细致与具体,体现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期望对于后期相关创新性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引意义和示范效应。总之,本书研究方法专业,学理性强,学术规范性突出,是一部学术价值高、应用性强、有相当学术分量和厚重感的著作。

周晓虹

2012年12月8日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