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由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的职工就业和安置涉及市场与政府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等理论问题,因此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时将涉及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管理、社会政策等多学科领域。

一 西方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调整理论

化解产能过剩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推动产业发展的手段之一,在理论根源上仍符合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国或一地区的就业结构也将随之产生变化。西方经济学对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调整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形成了不少流派和理论。

1.发展经济学理论

西方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著名的产业发展与就业理论,先后产生出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世界产业发展与就业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看,有一些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在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方面。配第-克拉克定律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先由一次产业向二次产业转移,当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由二次产业向三次产业转移。库兹涅茨法则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国民收入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比重大体是上升的,但工业部门劳动力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基本是上升的。“钱纳里-塞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则认为,准工业化国家或相对落后国家,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其就业结构指标的变动更能真实反映产业结构的实际变动情况。

另有一些学者主要分析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就业。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二元结构,即城市中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与农村中庞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无限地向城市转移,从而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差异悬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就转化为一体化,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德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与美籍华人费景汉一起把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劳动力转移部分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拉尼斯-费景汉”经济增长模型,他们认为,第三个阶段是当工业部门能以农业生产资料装备农业时,农工两部门就会得到共同成长,从而获得经济的整体增长。托达罗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则解释了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与城市失业并存的现象,指出农业部门不一定有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却可能存在失业,并且工业部门的工资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哪怕在劳动力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工资不断上升的现象。

2.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源于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步兴起的。该理论流派认为,产业也如同生命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也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生命周期是产业发展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现实中,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产业政策也往往是针对衰退期的产业所进行的,因此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理论渊源之一。

产业衰退期是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产业发展在经过成熟阶段以后进入衰退阶段,此时产业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生产能力过剩,丧失了增长潜力,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对此,国外学者提出了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概念。

“能力过剩”(也称产能过剩)的概念最早是由张伯伦(Chamberlin)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用以描述产业衰退现象。能力过剩首先出现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1933)一书中,他提出垄断竞争导致平均成本线高于边际成本线,从而出现持续的产能过剩。很显然,这是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给出的定义。张伯伦认为,生产能力过剩表现为开工严重不足,产品普遍性地供过于求,产品积压。与经济周期引起的短期性过剩不同,产业衰退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在本质上是没有增长潜力的,产业的收入弹性很低,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过度竞争”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贝思提出的,后经日本经济学家小官隆太郎进一步发展完善。所谓过度竞争,是指某个产业进入的企业过多,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由于生产能力过剩,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厂商采取降低价格和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进行竞争,结果使整个产业出现持续性和普遍性的低效益或负效益。而究其原因,这主要与“退出障碍”相关,这里面就包含劳动者安置费用的巨大退出成本。

3.衰退产业的政策调整理论

衰退产业往往与产能过剩、销量下降、企业破产、雇员失业现象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从政府态度上看,衰退产业调整政策可以分为“消极”的调整政策和“积极”的调整政策。消极的调整政策主要是指因为进口增加导致国内同类产业部门发生衰退的,政府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或者为了防止衰退部门的失业,采取向该部门订货以增加生产或者进行资金援助等政策措施。积极的调整政策主要是指促进衰退产业生产要素转移,以培养新的竞争优势,或是将资源转移到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的政策措施。其立足点是帮助衰退产业实行有序的收缩、撤让,并引导其资本存量向高增长率产业部门有效转移。

在各国实践经验中,衰退产业调整的主要路径有结构升级、资源重组、区位调整、雇员再就业培训和失业救济政策等。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解决产能过剩并不是通过限制生产和投资的方法来控制经济规模,而是主张通过企业并购,借助发达的资本市场,使资源从低效企业和衰退产业流向高效企业和新兴产业中去,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转移。而在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失业救济政策方面,国外在实践中一般采取:由政府设立或资助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录用调整行业失业职工的企业可以享受政府补贴;雇用特定待业失业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还可以享受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增加失业补助金额;采用提前退休制;政府出资和支持的公共工程雇用衰退行业的企业雇员,等等。

二 国内产能过剩和产业调整对就业影响的理论

国内对产能过剩的研究有一定成果基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因社会现实存在产能严重过剩情况,学界比较重视对产能过剩内涵、测度、标准、成因、治理等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同时,国内学者比较集中地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总体来讲比较认可产业升级有利于整体就业形势,但同时也会带来对局部和不同群体的不利影响。

1.产能过剩的相关理论研究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提法,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尝试给出产能过剩的定义。付保宗(2011)在考察了中西方关于产能过剩研究的文献后指出,西方和中国学者对产能过剩的定义既有区别,也存在着密切联系,西方学者主要从微观角度出发,而我国学者则更多地将其放在宏观和中观的领域中阐释。以何种标准评判出现了真正的产能过剩并无定论(李江涛,2006;王岳平,2006;周劲,2007;曹建海、江飞涛,2010)。

(1)产能过剩的测度和标准

在化解产能过剩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判断产能过剩,用哪些指标和数据来衡量产能过剩,但学术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方法和衡量标准。主要包括:生产函数法(韩国高等,2011),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峰值分析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对产能过剩进行综合判断(王兴艳,2007;冯梅、陈鹏,2013)。当前我国对产能过剩的判定主要依据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

(2)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

关于产能过剩的成因,学术界一直试图从多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从体制和政策方面阐述产能过剩的原因,包括: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缺陷,寻租行为导致重复建设,对资本的行政性配置,政府主导和以投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二是从市场组织结构方面进行解释,认为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的结构性特征导致了产能过剩。三是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进行阐释,企业可能因为预期偏差或后续形势变动发生误判,增加产能过剩发生概率。

(3)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面对我国当前“去产能”这一主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学术界对如何更加有效实现化解产能过剩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强化市场力量,突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议消除现有市场退出障碍,并建立起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恢复正常的价格信号。二是利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产业输出。积极推动产能“走出去”,逐步转移过剩产能,强化供给侧管理,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激活闲置产能。三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去产能工作顺利完成。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以经济增长极限、市场容量限制、资源与环境约束等条件为标准约束企业生产行为,弱化政府短期行为,强化国有企业分类管理以及市场约束。

2.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正向影响

一些学者通过计量方法验证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和程度。他们普遍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穆怀中、闫琳琳,2009;段敏芳等,2011)。赵建军(2005)将其解释为劳动力人均资本量(K/L )不断增加的过程,认为投资乘数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带动的消费倾向的提高,导致产业升级提高了有效需求,最终有利于扩大就业。

葛雨飞(2011)则认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偏离,影响了就业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就业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目前服务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还未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很积极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潜力,将会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3.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负向影响

产业的转型升级依赖于新的技术的引进和采用,亦即技术的进步,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既有正向,也有负向。龚玉泉、袁志刚(2002)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分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短期影响来看,企业减少对员工的需求,从长期影响来看,会大量提供就业机会。有一些学者利用实证数据验证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认为负向影响只是局部的,不会影响总体水平,或者总体上来看还是有利于就业的(姜作陪、管怀夔,1999;王治虎,2012)。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整体水平产生了负向影响。张军等(2004)认为,随着企业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的提高,我国国有制工业企业不但没有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反而排斥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富余劳动力,从而使得国民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提升,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姚战琪等(2005)、黄安余(2005)也分别验证了产业升级对就业的负向效应。

三 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评价

通过国内、国外有关文献综述,可以为化解产能过剩中职工就业和安置奠定一定研究基础,提供参考借鉴;但同时也应认识到,现有研究与现实发展情况还有一定差距,对解释当前去产能形势和职工就业安置问题还缺乏一定力度,亟待课题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分析。

1.对国外研究的评价

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西方关于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产业生命周期、政府对衰退产业政策等的研究已较为丰富、扎实,理论流派多样,研究成果丰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基础,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借鉴。当前中国开展的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在西方国家中应属产业衰退和产业规制范畴,因此并不陌生;但西方国家对过剩产能行业所进行的政策调整及其对就业的影响,有其自身国情的特点,由此形成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就中国而言,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将维持中高速,处于新常态阶段,下行压力、结构调整将影响经济稳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而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调结构、促改革,解决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困境,必然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特别是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这一两相矛盾的复杂局面是西方国家在发展进程中较少遇到的,同时国内化解过剩产能与国外产业生命周期中的产业衰退也不完全一样,是我国政府主动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调控的举措。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贴近中国实际,并非照搬西方理论和政策就可以解决的。从这一角度而言,就需要我们在西方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2.对国内研究的评价

国内现有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化解产能过剩中职工就业和安置进行了探讨。一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关研究,主要包括产能过剩的概念内涵、产能过剩的测度、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和去产能的对策建议等,这些研究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产业发展和产能过剩本身。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就业的一般影响。在这部分,国内学者比较重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且比较重视运用实证研究进行检验。此外,关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不同学术成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从总量上来看普遍认为在长期内有利于就业,但在短期和结构上是如何具体影响就业的,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而对于化解产能过剩中的职工安置与再就业问题,这部分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比较少,许多研究成果还是本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发表的阶段性成果,而学界其他研究成果明显不足,研究程度也不够深入,仍有不少涉及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与就业的问题分析不深刻,造成目前学界研究成果对现实政策的指导力度有所欠缺,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