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13年)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局 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 3703字
- 2025-02-22 04:29:52
第一节 物流相关领域“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情况
为了指导和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各个领域的贯彻落实,各个部门2012年密集出台了多项“十二五”规划,其中涉及多个物流相关的重要领域,包括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口岸健康发展、信息化物流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为中国现代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详细的规划指导和实施保障。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正式发布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7月,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该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以“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衔接顺畅、技术装备先进适用、服务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长期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言,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目前“基本适应”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即将实现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的转变。这意味着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所依赖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交通供给能力限制所造成的一些瓶颈如通道能力不足、铁路货物运力紧张等问题将有望得到明显的改善。
该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目标里程和框架,即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90万公里。各运输方式的发展目标包括: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4万公里以上;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8.3万公里;完善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集装箱、粮食运输系统,海运服务通达全球;70%以上的内河高等级航道达到规划标准,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扩大和优化民用航空网络,80%以上的人口在直线距离100公里内能够享受到航空服务;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跨区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的油气运输网络。
该规划同时确定了“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约环保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其中,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明确提出了将“建设以连通县城、通达建制村的普通公路为基础,以铁路、国家高速公路为骨干,与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覆盖全国的综合交通网络,发挥运输的整体优势和集约效能”。由于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各种运输方式的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缺乏衔接与协作,严重制约了中国物流企业提供“门到门”、多式联运等综合型物流服务的能力。此次规划将各种运输方式整体优势的发挥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加强了对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与协作的要求,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物流业的一体化运作水平和效率。
二、多项规划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2012年,中国出台了《电子口岸“十二五”规划》、《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了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一)电子口岸规划加快提升国际物流信息化水平
为了提升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和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2012年7月,根据国务院对电子口岸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电子口岸发展情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电子口岸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强调“十二五”时期是电子口岸发展建设的关键阶段,提出到2015年符合国际“单一窗口”建设管理规则和通行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单一窗口”工程初步建成,包括要基本实现网络化协同口岸监管模式,基本实现大通关“一站式”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与电子口岸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支撑体系。
该规划分中央层面电子口岸建设、地方层面电子口岸建设以及电子口岸配套设施建设三方面,明确了未来工作的重点任务。中央层面的任务主要包括建设跨部门综合信息共享数据库,推进跨部门联网项目建设,支持地方电子口岸开展大通关综合项目建设等;地方层面的任务主要是要建立通关及物流状态综合信息库,推进综合服务项目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平衡发展;在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则提出要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加强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探索建立电子口岸云服务机制,推进电子口岸一体化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该规划明确将“单一窗口”作为未来电子口岸发展的重点,同时对各级政府的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利于加快口岸管理部门转变职能,长期制约中国国际物流运作效率的口岸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等问题将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
(二)电子商务规划促进社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物流服务体系是电子商务得以实现的必要支撑体系,而电子商务的完善也有助于促进物流信息化、一体化、创新化发展。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得到蓬勃发展,网络零售交易额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100.8%。网络零售带动了快递服务的迅速发展,所带动的业务量占快递总量的一半左右。为了推进和引导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3月发布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该规划提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目标,即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翻两番,突破18万亿元。其中,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9%;电子商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形成安全可信、规范有序的网络商务环境。该规划关于社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多方面要求,一方面将交通运输列为应用电子商务的重点行业,提出民航、铁路、公路和水运等行业自身要加快拓展电子客票、电子货单等服务;鼓励邮政、快递、物流配送企业依托实体网络发展电子商务。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将加快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社会化物流体系,优化物流公共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集散网点等物流设施的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区域性、行业性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模式。在该规划的推动下,物流领域的电子化以及物流快递网络体系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未来物流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三)物联网规划提升物流信息的集成化和标准化
物流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对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物流信息化集成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2年2月制定并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物联网的发展目标,即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要在技术创新能力、产业体系构建和应用规模与水平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规划将智能物流、智能交通列为应用示范的重点领域,将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和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将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纳入示范工程。
三、口岸发展规划将拓展国际物流通道并提升效率
口岸作为一个地区对外贸易以及国际交往的必经通道,是通往国际市场的便捷渠道,也是国际物流的关键环节。针对中国现有口岸在开放规模、通行能力不足等问题,2012年5月,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国家口岸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口岸发展的目标以及六项重点任务,以推动口岸发展取得明显进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将有95个新开和扩大开放口岸项目列入规划,其中计划新开口岸39个。50个沿海水运口岸开放项目、31个边境口岸项目和4个内陆地区口岸开放项目列入该规划。
该规划一方面将重点对国家及地方各级口岸管理部门进行布局优化、设施改造和动态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即通过扩大沿海地区开放,加快沿边地区开放,促进内陆地区开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口岸退出机制,推进口岸资源的优化整合,以解决一些开放较早的口岸设施设备老化及查验人员编制配备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将完善口岸工作联络协调机制、强化口岸协作配合,从而深化口岸“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以保证多部门管理体制下口岸工作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实现口岸各部门间的协作配合。
“十二五”时期推进口岸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将大大扩展国际物流的节点覆盖范围,同时口岸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效率的提升也将为中国的国际物流体系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实现高效运作提供便利条件。
四、公路水路环境保护规划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交通运输部2012年1月发布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交通运输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环保管理和科研等领域进行了统筹规划,并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该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该规划不仅提出了降低环境污染、资源集约利用、事故应急处置以及环保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要求,还提出了将加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科研资金投入,加强科技支撑,确保交通运输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资金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经费。交通运输部还提出了将车辆购置税中安排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试点专项建设的计划,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转变物流业发展方式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