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6
- 林伯强
- 12字
- 2025-02-23 10:02:08
第3章 服务业能源发展利用
3.1 服务业能源发展利用
3.1.1 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中国服务业(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主导加快转变。国家十分重视服务业发展,陆续出台了结构调整以及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加速发展。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这一目标在2015年就已提前实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0.2%,中国已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时代。在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服务业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服务业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服务业[15]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并且鉴于服务业的口径、范围不统一给服务业的统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国家统计局2013年修订了最新的《三次产业划分修订》,明确了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共计3大类15门类。
随着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其对GDP增长的拉动也越来越强。图3-1显示,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7%,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4-2015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加大。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提高到47.8%,比工业占比43.1%高出4.7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0.2%,首次突破50%,而工业占比下降至40.9%,比服务业占比低9.3%,接近10个百分点。图3-2显示了2015年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的构成,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邮政和仓储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比较大,分别为19%、17%、12%、9%、4%,其他服务行业增加值占比总和为40%。随着工业占比较快下降、服务业占比较快上升,二者差距逐步拉大,中国已开始进入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7%,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同时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规划还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2015年和2020年两个目标都已提前超额完成,但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70%以上的比重还相差甚远。差距就是潜力,中国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服务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

图3-1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并且基本消化了包括从农业和制造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存量在内的所有新增劳动力。从图3-3中可以看出,1985至2015年间,服务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稳步上升,且增速快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则逐年下降。1985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分别为62.4%、20.8%和16.8%,到2015年分别为28.3%、29.3%和42.4%。1994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为2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为35.7%,超越第一产业成为就业人数比重最高的产业。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以及经济结构重心逐步向服务业倾斜的趋势来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增加值比重的提高将带动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继续提高。

图3-2 2015年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构成

图3-3 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来看,中国服务业的规模在近几年不断扩大,已经超越第二产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产业。尽管相比第二产业,服务业属于低耗能、低排放的产业,但其快速发展造成规模迅速增加,也导致其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图3-4中显示,1985年服务业能源消费约为0.69亿吨标准煤,到2013年迅速增长到6.5亿吨标准煤,同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0.2亿吨标准煤,服务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9%(1985年)上升到15.6%(2013年),年均增长8%,同期全国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仅为5.9%。从图3-5中服务业的能源结构来看,石油制品是服务业能源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能源品种,2013年服务业共消费石油制品3.33亿吨标煤,占服务业总能源消费的63%。图3-6中显示,服务业的石油制品消费大部分来源于交通运输、邮政和仓储业,其对油品的消费占服务业油品消费的83%。除石油制品以外,电力及煤炭消费也占较大比重,2013年其消费分别占14%和13%,天然气消费占6%。从近年来能源结构的变化来看,石油制品消费增长量最大,电力和天然气消费增长也较为明显,而煤炭消费则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图3-4 服务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图3-5 2013年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结构

图3-6 2013年中国服务业石油制品消费中各行业占比
化石能源在服务业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服务业迅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必然带来巨大的碳排放。1984-2012年间中国服务业的碳排放由145.05百万吨增加到811.33百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58%,2012年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5%。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服务业碳排量将继续快速增加。
目前针对中国节能减排问题的工作和研究,多数集中于工业或者重工业等传统的高耗能行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特别是在近年来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动力的背景下,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愈加重要,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也将日益突出。而且,根据边际递减效应,在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潜力不断释放的过程中,其节能减排的难度会逐渐加大。同时随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环境治理的决心更加坚定,工农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压力也将持续加大。因而必须开拓新的节能减排领域。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的同时要兼顾服务业的节能减排,在推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工农业,也要重视服务业。
节能减排要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在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同时不能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着眼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用最少的能源,排放尽可能少的二氧化碳来发展经济。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对于服务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低耗能的行业来说还有多大的节能空间?中国服务业的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陆之间的非均衡差异非常明显,各个区域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较差,那么各个地区服务业能源效率到底有多大差异?节能空间的差异有多大?并且服务业中也有一些领域有着较大的能耗和碳排放,最典型的就是交通运输业,其快速发展也使得近年来碳排放问题更为严重,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接下来的部分将具体分析上述问题。
3.1.2 服务业能源效率问题[16]
尽管与工业相比,服务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都相对较低,但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服务业的能源消费量在绝对量上比很多国家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要大得多。以2013年为例,中国服务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为650百万吨标煤,占中国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15.6%,接近同年日本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672百万吨标准煤。并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会随之带来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快速增长。中国服务业的能效问题和碳排放问题不仅关乎中国整体的能源环境问题,也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和温室气体排放。本节将对中国服务业能源效率表现、地区间的差异以及节能潜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希望能对未来行业发展和节能减排有所帮助。
对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经常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以下简称DEA),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构造最优边界,从而通过测度决策单元与最优边界之间的距离来衡量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Zhang等(2015)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生产技术集中采用SBM方法(Slack Based Model),并考虑到中国各省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用考虑技术异质性的共同前沿方法(Meta-Frontier Approach,以下简称MFA),计算了中国全要素生态能源效率(Ecologica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以下简称ETFEE)。该方法可以同时解决能源效率分析中地区群组异质性、存在非合意产出和投入松弛变量的问题。本节采用该方法评价中国服务业的能源效率。
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资本存量(K)、劳动力(L)和能源(E)为投入要素,服务业总产值(Y)为合意产出,服务业二氧化碳排放量(C)为非合意产出的生产技术集。利用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台湾)的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各个省份服务业的ETFEE值。ETFEE在0~1.000之间取值,该指标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生产的能源环境效率越高,该值等于1表明该地区处于环境技术前沿上。并且我们将30个省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组别,东部地区由8个沿海省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3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组成,中部地区由8个省份(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组成,西部地区由6个内陆省份(甘肃、青海、陕西、四川、贵州、云南)、4个自治区(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和1个直辖市(重庆)组成。每个组别之间由于资源、技术和一些特定的环境约束可能使得一些组不能达到其他组的技术水平。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包络所有群组前沿技术计算得到共同前沿技术的情况。共同前沿技术的生产可能性集包含了所有群组前沿技术的生产可能性集。
采用上述办法,我们可以分别得到中国各个省份在群组前沿下的全要素生态能源效率(Group-Frontier Ecologica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以下简称GET-FEE)和共同前沿下的全要素生态能源效率(Meta-Frontier Ecologica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以下简称METFEE)。样本区间内服务业的GETFEE的平均表现如表3-1所示:
表3-1 群组前沿下各地区服务业能源效率的平均表现(1994-2013年)

从结果来看,东部地区中的上海、江苏和广东能源效率水平最高,海南效率水平最低。这一结果同经济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省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位居全国前列,因此这几个地方有着最高的能源效率水平。从中部地区的结果来看,群组前沿下黑龙江、安徽的能源效率水平分为第一和第二,江西的能源效率水平最低。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群组之间的差距比中部地区更大,这部分是由于东部地区的海南省能源效率水平较低,增大了东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整体上来看,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的能源效率水平差异最大。
由于GTFEEE是按区域分组,基于各组前沿面计算得到的效率值,不同区域之间不能直接比较。因此需要计算共同前沿下各省份的能源效率,以便进行全国范围内各省份之间效率水平的比较,如表3-2所示。同预期结果一样,共同前沿下的能源效率水平比群组前沿下的能源效率水平较低,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群组前沿面和共同前沿面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从平均值来看,各省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表现较差。以2010年为例,共同前沿下各省份的能源效率值为0.343~1.000之间,平均水平为0.621,这说明全国服务业的能源效率水平在2010年的基础上,还存在着37.9%的进步空间。
表3-2 共同前沿下各地区服务业能源效率的平均表现(1994-2013年)

对比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服务业的平均能源效率水平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效率水平最高,中部其次,西部地区的效率水平最低。在共同前沿下,广东、黑龙江和广西等三个省份的效率水平分别代表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最高水平,而海南、江西和贵州的效率水平分别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最低水平。就全国整体来看,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山东、浙江、辽宁的效率水平最高,这些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它们的服务业能源效率都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最高值。
图3-7是共同前沿下各地区能源效率的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METFEE一直都是最高水平,西部地区的METFEE则一直都是三个区域中最低的,中部地区的METFEE则位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在研究区间内,东部地区的METFEE从0.648增长到0.801,说明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水平一直在增长。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更强,促使东部地区的省份采用更加强有力的手段提高能源效率。与此同时,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因此东部地区在节能减排和促进技术升级换代的投入也就相对较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服务业的能源效率水平。中部地区的METFEE从1995年的0.572上升到2007年的0.641,但从2008年开始逐渐下降,到2013年仅为0.551左右。西部地区的METFEE则维持在0.5左右水平。

图3-7 1994-2013年各地区METFEE走势图
总的来看,各个地区的METFEE都在0.5以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MET-FEE分别是0.74,0.60和0.51。同中国其他行业能源效率的研究结果相比(Zhang,2015),服务业的能源效率相对较高。这说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增加,可以提高整体的能源效率水平。根据我们的计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重工业的比重每下降1%,服务业的比重增加1%,中国一次能源消耗将会降低0.5%。因此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还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的能源效率水平。
另外,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中国服务业的平均能源效率分别是0.62和0.85,这意味着两种情形下的节能潜力分别是38%和15%。因此尽管服务业相对于重工业等其他产业而言能源效率较高,但仍具有一定的节能空间。从当前的产业结构划分上来看,服务业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能源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服务业。因此从服务业内部发展的角度来讲,应该增加现代服务业的占比,做到优化整体产业结构的同时,对服务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且从全国各区域的对比来看,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值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较好地吻合了库兹涅茨环境曲线。
本小节考虑了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地区差异,测算了服务业的能源效率。我们不仅要关注服务业的能源消费、能源效率问题,而且在全球各个国家对低碳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高的背景下,我们也要关注服务业能源消费所引致的碳排放问题。下文具体分析了历年来中国服务业碳排放的变动,以期找到减少服务业碳排放的途径和方法。
3.1.3 服务业碳排放问题[17]
过去30年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在快速增长。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BP)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11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6.4%。早在2009年,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2014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上说,2013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28.56%。因此,在未来几年里,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服务业的碳排放量在逐年增加,其影响也不容小视。
本节将对中国服务业的碳排放变化情况进行阶段性分析,并对其变化进行因素分解以分析各驱动因素对服务业碳排放变化的影响。
为了分析中国服务业二氧化碳排放的阶段性变化情形,我们首先将样本区间依照中国政府的规划工作分成了1984-1990、1990-1995、1994-2000、2000-2005年及2004-2010年5个子区间,并以每个区间中的第一年为基年,计算了各个区间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情况及各个因素的贡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简称LMDI)[18],对1984-2010年5个子区间内中国服务业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别求得碳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劳动生产率以及行业规模5个因素对服务业碳排放的贡献值。
图3-8中展示了服务业碳分解的结果。由图3-8可知,1984-1990期间,中国服务业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为33.9百万吨,其中由碳强度因素、能源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劳动生产率因素、行业规模因素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分别为-3.81百万吨、-9.78百万吨、-4.50百万吨、-6.09百万吨、58.08百万吨。从数值上看,规模效应是此区间内造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即行业规模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且呈正向影响。而其他四个因素即碳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劳动生产率对二氧化碳排放虽然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通过对五个阶段的碳排放因素分解我们发现,劳动生产率因素的影响除了在第一阶段为负向之外,在1990年之后的四个阶段都是正数,并且呈现显著扩大趋势。1995年之后劳动生产率成为服务业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从服务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来看,在最初的几年中,行业的劳动效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甚至个别年份出现了下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第一阶段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会对服务业的碳排放产生负影响。而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大幅度提高,2010年的劳动生产率是1986年的8倍之多。服务业虽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资本、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服务业有替代作用,这使得服务业整体上科技含量更高、产出附加值更高,劳动生产率也更高。并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是通过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实现的,从而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服务业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图3-8 中国服务业二氧化碳分解情况
其次,在5个区间内,能源强度因素是对碳排放负向影响最大的因素。也就是说在研究区间内,服务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对抑制碳排放的快速增加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1984-2010期间,服务业能源强度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在5个区间都呈负向作用。从图3-8上可以看到这也是服务业本身能源强度变动直接影响的,服务业的能源强度由1985年的26.69下降到2010年的10.97,能源强度的显著下降抑制了碳排放的增加。从数值上可以看出2004-2010年间能源强度因素的负向作用相较于其他区间最大,而且差异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第三,行业规模因素也是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正向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5个区间里,行业规模因素对碳排放变化的作用均为正,并且从数值上看5个区间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由图3-9可以看出,研究区间内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都保持着快速增长,因此服务业的行业规模在各个区间内都较大。这与行业规模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小而且较稳定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尽管服务业行业规模在迅速扩大,但没有导致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量,因此在研究区间内行业规模因素对服务业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有限并且稳定。

图3-9 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
第四,能源结构因素和碳强度因素对服务业碳排放的影响都为负而且数值很小,各个区间的差异也很小。能源结构因素即化石能源比例和碳强度在1984-2010年间变化很小,所以它们对服务业碳排放的影响也很小。虽然在数值上看影响很小,但是它们的符号都为负说明了区间服务业的能源结构和碳强度都对服务业的碳排放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从整体来看,这两个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总体来说,在1984-2010年间中国服务业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有行业规模的扩大,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机器代替劳动力的增长方式。而抑制服务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因来自于能源强度的降低。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服务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不断上升。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服务业的产业地位将会日益突出,其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也势必会进一步增加。本部分的分析表明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强度是影响服务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两大关键因素,前者是促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后者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行业规模也是影响服务业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行业规模扩大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且此因素的影响较为稳定。此外在我们的研究区间内,碳强度与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都有负向影响,但作用相对较小。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一结论也得到了证明。
因此要致力于降低服务业的能源强度,减少能源消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能直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对降低服务业能源强度是最有力的。同时,节能和低碳技术能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政府要通过合理补贴等优惠政策来支持其更快发展。要重点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19],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而降低服务业整体的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
另外,本节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服务业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占绝大部分,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服务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绝大部分来自于传统服务业。而传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规模的扩大以及机器对人工劳动的替代。但从长远看,可持续的发展应该是通过技术水平以及管理运营水平的提高来改进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服务业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就会由正变负,在保证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下降低服务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要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