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壮医诊断要点

根据壮医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以及脏腑气血等理论,壮医在临床诊断上强调整体诊察、数诊合参。在全面诊察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要求循序诊查,综合判断,以期达到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并推断疾病的预后,为正确的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壮医的主要诊断方法和技法有望诊、目诊、舌诊、甲诊、指诊、耳诊、闻诊、询诊、按诊、腹诊、脉诊等10多种。

望诊是指通过肉眼观察来诊断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壮医认为人体的谷道、水道、气道直接与自然界相通,龙路、火路网络沟通内外上下,故通过观察外部变化即可测知内部病变。望诊的重点,除了望目(目诊)、望舌(舌诊)、望甲(甲诊)已自成体系以外,还必须注重望神,望面部,望谷道、气道、水道排泄物等。

目诊是指通过观察眼睛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人的眼睛上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及其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判断人整体及各部位的健康状况。重视目诊是壮医的重要诊断特色之一。

舌诊亦为壮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望舌苔和察舌质两大部分。察舌可测知正气之亏盈,邪毒之轻重。

甲诊是指通过观察指甲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整个指甲犹如一个“屏膜”,毒之轻重、气血之盈亏、脏腑骨肉之功能状态,皆可以从指甲上反映出来。

指诊是指通过观察手各指的颜色、质地、形状、运动状态等来推断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耳诊是指通过察耳以诊病的一种诊断方法,分察耳尖和察耳郭两大部分。其要点是据颜色判毒之性质,依形态别正之盛衰。

闻诊是指通过嗅气味来辨别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嗅三道排泄物的气味以及嗅患者特殊的体气。

询诊是指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现在表现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所有情况,从而对患者所患疾病做出诊断的一种诊断方法。很多的疾病都必须由壮医通过询诊才能全面了解病情,做出明确的诊断。

按诊是指对患者的肌肤、手足、胸腹或其他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测知局部有无冷热、硬块、压痛、瘀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性的一种诊断方法。

腹诊为按诊的内容之一,但民间壮医的一些腹诊方法(如马山农氏腹诊诊法)则颇具特色,需要认真领会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脉诊亦为壮医按诊的内容之一,主要有三指四肢脉诊法和单指脉诊法两种。也有些壮医同时吸取了中医的寸口脉诊法,将壮医、中医脉诊法配合运用。

有些比较错综复杂的疾病,一时难以做出明确诊断,壮医还采取了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性治疗,称为探病诊法,如针对痧症的探病法,针对跌打损伤的探病法,以及推断预后的探病法、表里反应诊法等。

上述各种诊断方法和技法,旨在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和了解病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辨病与辨证。

壮医辨病,主要是确定患者之疾为何病,归属于哪一科,哪一类疾病,轻重如何,有无传染性等。重在辨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疾病以及三道两路疾病。而壮医辨证,则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态,加以综合,以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即属阴证或阳证,并以阴盛阳衰和阳盛阴衰作为辨证的总纲。民间壮医以往多以辨病为主,临床上主张专病专方专药,即使证变了,也不一定立即变更基本治疗原则和原来的方药。而现代壮医多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综合分析后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现简述壮医常见的几大类疾病以及阴证、阳证的诊断要点。

一、痧

痧又名发痧、痧气、痧麻等。该病以患者全身胀累、头昏脑涨、胸腹烦闷、恶心、倦怠无力、胸背部透发痧点,甚则昏迷、四肢厥冷、或吐或泻、或寒或热、或胀或痛、或唇甲青紫为主要表现。目诊可见白睛脉络较红、散乱,甲诊可见甲红紫。痧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多见。该病多由体弱气虚者,外感痧毒、热毒、暑毒等,或饮食不节,内伤谷道,发而为痧。一般无传染性。但若治疗不当,每易变生他病,故民间壮医有“万病从痧起”之说。民间壮医对痧症的分类十分繁杂,达数十种之多,涉及临床各科,主要是内科。如按发病缓急分,有轻痧麻和重痧麻;按其兼症分,有哑巴痧、绞肠痧、标蛇痧等;按其性质分,有寒痧、热痧、暑痧、风痧、阴痧等。但是,临床上多只分热痧、寒痧、红毛痧、标蛇痧等,且各型痧症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

二、瘴

瘴是指由于感受“瘴毒”而发的一类疾病,统称为瘴气,多有传染性。汉代马援南征,“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可见为害之烈。以瘴疟为例,以间歇性寒战发冷、高热、出汗为特征。恶性发作者,可出现头部剧痛、昏迷、抽筋、精神失常、胡言乱语等,能危及生命。该病迁延日久,可出现积聚肿块。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将瘴疾分为冷瘴、热瘴、哑瘴;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将瘴疾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因症状明显,其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三、蛊

蛊是一类症状表现复杂的危急重疑难病证。据有关文献记载,其症状概括起来有“或咽喉肿痛不能吞饮,或面目青黄,日渐羸瘠,或胸有渍物,咳嗽时作,或胸腹胀鼓,肢体麻木”“或痛楚难堪,或形神萧索,或风鸣于皮膏,或气胀于胸膛”。有些患者则是“身体发冷发热,手脚烦痛,吐逆无时,小便黄赤,腹胀闷,胸中痛”,甚至“绞肠吐逆,十指皆黑,全身浮肿,口吐秽血而死”。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食物中毒等病证。

四、毒

壮医把凡是能够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致病因素统称为毒。毒的种类多种多样,在临床上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但是,一般而言,毒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肿痛热、溃烂、肿瘤、疮疖、黄疸、血液病等急性炎症和器官组织的器质性病变以及同时出现的功能障碍。

五、风

风包括的疾病非常广泛,风毒为主要的致病因素。风毒所致病证以抽搐、昏迷为主,由于风毒闭阻龙路、火路,可出现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鼻塞、流涕,或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皮肤瘙痒等症状和体征,目诊见白睛脉络散乱。民间壮医常根据风毒致病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如按患者抽搐姿势的不同,分为鸡爪风、撒手风、看地风、弯弓风、地倒风等;按兼症的不同,分为水泻风、黑沙风、肝痛风、夜啼风、呃逆风、潮热风、昏迷风、发冷风等;按发病时的声音不同,分为羊风、马风、鹦鹉风、猪母风等。民间壮医甚至有36种风和72种风之说。

六、湿

湿毒致病,若滞留于肢体骨肉,可见肢节疼痛、头身困重、倦怠、关节酸痛重着、头重如蒙。若湿毒滞留于三道可见食少、胸闷腹胀、泛恶呕吐、咳嗽痰多、黄疸、水肿、腹泻、痢疾、小便清长等,目诊可见白睛脉络混浊。由于壮族地区气候炎热,阴湿多雨,许多的疾病皆与湿毒有关,为常见多发病证。

七、谷道病

壮医把食物进入人体,并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为谷道。主要指食道和胃肠,其化生之枢纽在肝胆胰,故谷道病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方面的症状,如呕吐、腹泻、屙痢、呃逆、嗳气、厌食、腹胀、腹痛等。甲诊可见胬肉甲,长期消化吸收不良可见葱管甲、蒜头甲、羹匙甲等。目诊可见两眼消化区出现异常脉络(如脉络粗大弯曲,呈深红色或紫绛色提示有慢性胃炎)。

八、气道病

壮医认为:气道是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交换的通道,进出于口鼻,其枢纽在肺。邪毒入侵,气道首当其冲,气道不畅,可出现感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咳血、胸痛气喘、胸胀闷等症状。甲诊可见蒜头甲、紫绀甲,望诊或见口唇青紫。目诊可见肺及支气管反应区脉络模糊不清或边界湿润混浊,或散乱如蛛网状,分布不规则。

九、水道病

壮医认为水为生命之源,人体有水道进水出水,与大自然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从而保持天人地三气的同步平衡。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吸收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之后,以谷道排出粪便,水道排出汗、尿。水道的枢纽在肾与膀胱。邪毒入侵,水道闭阻或调节失衡,可出现水肿、尿频、尿急、尿闭或遗尿、尿失禁以及排汗障碍等。

十、龙路病

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龙路的功能主要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其大小网络遍布全身,其中心在心脏。故若龙路阻滞,则血液运行不畅,致内脏、骨肉失养,可出现肌肉萎缩,偏枯不用,唇甲青紫,目诊可见白睛上有黑斑。若龙路的功能失调,血液运行不循常道,则可见孔窍出血,皮下瘀斑、瘀点等。

十一、火路病

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其中枢在头脑(壮医称为巧坞)。火路同龙路一样,形成网络,遍布全身,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并经过中枢“巧坞”(头脑)的处理,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实现天人地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火路有病或其他疾病影响火路的功能,则会削弱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适应能力,出现感觉异常或缺失,如局部或肢体不知冷热、不知痛痒,言语、动作失常,甚至肢体与“巧坞”(头脑)失去联系而不能行动自如或完全不能行动。

十二、阴证与阳证

任何疾病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阴证或阳证的临床表现。壮医认为,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情况的综合反映。阴证多表现为神疲,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面色白,指甲苍白,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功能减退等。阳证多表现为面色红、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呼吸气粗,甚者神昏谵妄、打人骂人、小便黄赤、唇舌红等。目诊见白睛红丝明显,甲象见红紫或青紫等。一般来说,正虚毒轻者或疾病的后期,多表现为阴证。而正盛毒重者或疾病的初期,多表现为阳证。由阴转阳,多表示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由阳转阴,多表示疾病趋重或恶化。壮医认为,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病证并重,全面分析,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应以辨病为主,但也决不可忽视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