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希伯来文化

1希伯来是对犹太民族的古老称谓,古希伯来文化即古犹太民族文化或古以色列民族文化。古希伯来文化发祥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兴盛于约旦河两岸。

2“希伯来”是汉译词语,意为“渡河而来者”;“犹太”是外族人对亡国后的希伯来人的称呼,希伯来民族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是希伯来人的自我尊称,意为“与神摔跤得胜者”。

3巴勒斯坦地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恰恰造成了希伯来民族命运的坎坷。

4古希伯来民族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王国前时期、王国时期和王国后时期:

(1)王国前时期可分为族长时代、摩西时代和士师时代。

(2)王国时期包括统一王国时期和分国时期。

(3)王国后时期可分为被掳时期、波斯统治时期、希腊统治时期、罗马统治时期。

5犹太教是希伯来人的民族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系统性一神教。被视为“人类世界观的革命”。

6犹太教的特点:

(1)“一神信仰”;

(2)有严格、完备的律法规约;

(2)其信徒以宗教为纽带形成了新的民族——犹太民族。

7犹太教(犹太民族)由民族宗教生成为宗教民族,对伊斯兰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8希伯来人的“一神信仰”是由自然崇拜发展而来的,是受迦南的多神崇拜和埃及的一神教影响,因民族凝聚的需要逐步发展、完善而成的。

9古希伯来人创立犹太教后政教一体,因此犹太教的教义表现为法律条文。

10十诫的颁布,标志着希伯来人一神教的创立。

11犹太教由摩西创立,其主旨表现为一神观(神“亚卫”是世界的创造者)、契约观、选民观和救赎观四个方面。

12犹太教教义:

(1)一神观:即信仰一神,这是摩西十诫的第一条诫命。希伯来人认为他们的神——亚卫(即耶和华)是世界的创造者,全知全能,永恒存在,其能力超过世上其他民族的一切神灵。

(2)契约观:在圣经中指人与神之间或基于神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早期希伯来人认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也理应同人与人之间一样,具备具体的契约。

(3)选民观:是犹太精神的出发点。十诫的颁布,是选民观念的正式确立。强调神人之间的关系是上帝意志的选择,是上帝恩典的赐予,从而使亚卫的形象更为慈爱丰厚。

(4)救赎观:是犹太教教义中最能吸引信徒的观念。希伯来人认为,亚卫从地上万民中选择了他们,与他们订立契约,他们敬拜亚卫,亚卫必然会救他们于危难之中,因为这是合同双方中亚卫一方的义务。

13“弥赛亚观念”是犹太教救赎观的发展和突破。弥赛亚原意为“受膏者”,起初用以指具有领袖风范的祭司、君王,而在犹太教救赎观中主要指“将会发挥救主作用的未来人士或君王”。犹太教的这种弥赛亚观念是犹太人渴望民族解放的宗教幻想的反映,是建立人间天国的依据。后来被基督教继承,演变成基督教的基督论。

14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明确提出了“新约”的概念,旧约和新约的概念正式形成。

15目前世界上除犹太人以外,几乎所有地方的学者都以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指称《希伯来圣经》。

16伊甸园故事,即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出自《旧约·创世纪》。

17诺亚方舟的故事见于《旧约圣经》《希伯来圣经》《新约圣经》。

18《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原文大部分是古希伯来文,其中一小部分是亚兰文,是希伯来民族历代积累起来的各种文献的汇编。《旧约》包括:律法书(核心)、历史书、先知书、文集。其中,律法书成书最早。

19律法书又称“托拉”,通常被称为“摩西五经”,律法书记述了希伯来人从远古到进入迦南之前的历史,其中着重强调了亚卫向希伯来人颁布律法作为“约书”这一关乎希伯来民族地位和未来的事件。

20律法书是《希伯来圣经》的核心内容,是犹太教教义的基础,保持犹太民族身份的基本条件是遵守亚卫的律法。

21律法书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旧约》的开头五卷,是最重要的部分,是他们信仰亚卫的基石。

(1)《创世记》讲述世界及人类产生、早期传说及希伯来人的族长故事;

(2)《出埃及记》讲述亚卫拣选希伯来人并通过摩西带领百姓迁出埃及的故事;

(3)《利未记》记述摩西在西奈旷野为整饬民心而向民众宣布的各项祭祀亚卫的仪式,被称作“祭祀法典”;

(4)《民数记》记述摩西清点户口,率众一路征战前往迦南的故事,体现出希伯来民族在亚卫关照下不断壮大;

(5)《申命记》记述摩西晚年在约旦河西岸对自己的事业的回顾以及对亚卫诫命的重申。

22《历史书》:

(1)《历史书》以彻底的一神学说解释了希伯来人的全部历史。

(2)《历史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历代志》。

23古希伯来人在亚卫的支配下从历史中归结出律法、创立出宗教、结合成统一民族,他们心目中的历史是一部神的历史。

24《先知书》:

(1)《先知书》又称“纳维姆”,记述希伯来民族先知们的事迹;

(2)《先知书》一般分为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两部分。

25前先知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

(1)《约书亚记》记述摩西的接班人约书亚带领以色列各支派民众入侵迦南的事迹;

(2)《士师记》记述落脚迦南的希伯来人在约书亚死后至王国建立期间受外族攻掠及在士师领导下进行斗争的事迹;

(3)《撒母耳记》记述希伯来人最后一位士师撒母耳及第一、第二代君王的事迹;

(4)《列王纪》记述从统一王国的大卫王晚年到南国犹太灭亡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

26后先知书记述了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希伯来先知们所传的圣言和政治言辞,言辞各具风格,堪称《旧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后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三卷大先知书及一卷《十二小先知书》。

27基督教的《旧约》把《小先知书》分成《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亚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等十二卷。

28记述希伯来民族诗歌的文史作品,包括《诗篇》《箴言》《约伯记》《但以理书》《以斯拉-尼希米记》《历代志》以及《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

(1)《诗篇》是赞美诗集。

(2)《箴言》是希伯来智慧警语集。

(3)《约伯记》是探讨亚卫权威的话剧。

(4)《但以理书》记述先知但以理对未来的预言。

(5)《以斯拉-尼希米记》讲述波斯统治时期希伯来人在以斯拉、尼希米带领下回归并重建耶路撒冷的事迹。

(6)《历代志》是一部编年史书,是对《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补充。

(7)《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是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被称作“五卷书”,分别在五个犹太节日集体诵读,以激发流散在各地民众的民族情感。

29犹太教正典的遴选标准:

(1)必须成书在先知马拉基之前的时代,即须是公元前400年之前的作品;

(2)文献需使用希伯来文所书写;

(3)文献需被广大犹太人所认定及接受。

30圣经文学:以《希伯来圣经》《次经》《伪经》《死海古卷》为代表。

31《希伯来圣经》:

(1)《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内容和旧约全书一致,但编排不同,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诗文三部分,总共24卷(小先知书在《希伯来圣经》中算一卷)。

(2)《希伯来圣经》文化是希伯来民族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开创精神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兼收并蓄形成的。

32《次经》:

(1)《次经》,天主教称之为“第二正典书卷”,是希伯来文化中地位仅次于《希伯来圣经》的重要文献,现泛指天主教和东正教《旧约》中有,而新教《旧约》中没有的书卷。

(2)《次经》包括《多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记补篇》《所罗门智训》《便西拉智训》《巴录书》《耶利米书信》《三童歌》《苏撒拿传》《彼勒与大龙》《马加比传上》《马加比传下》《以斯拉上》《以斯拉下》《玛拿西悼词》十五卷。

(3)《次经》分为历史书和文集两部分,《以斯拉上》《马加比传上》《马加比传下》三卷是对《旧约》正典“历史书”部分的补充。

(4)《次经》是出自两千年前希伯来先民之手的宗教经卷,汇聚了宝贵的历史生活资料,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

(5)《次经》在思想观念方面上承远古、下启中世,在民族学和信仰史方面突破了犹太一族范畴,与《旧约》雅俗共赏,相得益彰。

33《伪经》:

(1)《伪经》是古希伯来社会中未被收入《希伯来圣经》正典但却流传于民间的经卷,其地位在《次经》之下。

(2)《伪经》成书于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之间,篇目众多,版本众多,原文多已佚失。

(3)《伪经》根据文字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巴勒斯坦伪经》,以希伯来文或亚兰文写成;一类是《亚历山大里亚伪经》,用希腊文写成。

(4)《伪经》中的篇目凭借其丰富的故事性迎合了普通信众的知识需要,为传达教义、准确理解《希伯来圣经》作了铺垫。

34《巴勒斯坦伪经》包括《十二族长遗训》《禧年书》《以赛亚殉道记》《耶利米之剩余语录》《先知列传》《约伯遗训》《亚当和夏娃传》《所罗门诗篇》《以诺书》《巴录二书》《摩西升天记》等11篇,按内容可分为野史、诗歌和启示文三类。

35《死海古卷》:

(1)《死海古卷》即在死海发现的古代经卷,是古希伯来文化的宝贵遗产。

(2)20世纪50年代,围绕《死海古卷》的研究,在欧美世界兴起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库姆兰学”。

36古希伯来文学包括神话、史传、诗歌、小说、先知文学、启示文学和智慧文学几类。

(1)神话:主要在《创始记》中,包括创世神话、乐园神话、洪水神话和人神相争神话。

(2)史传:包括希伯来早期族长传说、出埃及史诗和伟人传记。

(3)诗歌:最重要的作品是《诗篇》《雅歌》《耶利米哀歌》《次经·三童歌》《伪经·所罗门诗篇》和《死海古卷·感恩卷》等。其中,《雅歌》是一部优美的歌剧;《耶利米哀歌》是古希伯来诗歌中最为悲凄的一部。

(4)小说:主要有《路得记》《约拿书》《以斯帖记》《多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记补篇》《苏撒拿传》《彼勒与大龙》等。

(5)先知文学:一般指希伯来民族史上先知们所创作的作品,主要是《希伯来圣经》的先知书部分(除《约拿书》)。

(6)启示文学:古希伯来文学中出现较晚的文类,盛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作品包括《但以理书》《以斯拉下》《以诺书》《巴录二书》《摩西升天记》和《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的战争》,其中以《但以理书》为代表作。

(7)智慧文学:主要包括《约伯记》《箴言》《传道书》《所罗门智训》《便西拉智训》五篇。

37古希伯来的律法观:

(1)希伯来律法是世界上产生较早、发展较为完善的古典法律之一,它深受巴比伦、埃及、亚述、波斯等奴隶制法律影响,在一神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体系。

(2)希伯来律法具有宗教戒律性和道德规范性的独特特点。

(3)希伯来律法由摩西所创,包括十条戒律和613条具体律例,在一神信仰的前提下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对团结刚刚逃离埃及的希伯来各支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4)在希伯来律法中,十诫是核心,其他613条律例则是根据十诫推演、扩充而来的。

38哲学是人类运用理性对宇宙和人生根本问题进行的逻辑性、系统性思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伯来的哲学观:

(1)斐洛借用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的学说,提出理念至上说,认为理念在上帝创世之前就有,逻格斯作为最高理念,是“理念中的理念”,既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工具,也是上帝与人类之间的中介。

(2)希伯来人信仰一神亚卫,亚卫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要求人类听命于他,但人类却不满足于自己的既有权利,不停地向无限世界发起挑战,一再失败却百折不挠。

(3)既有理性又不失信仰是希伯来哲学的一大特点。理性和信仰的结合表现为内容上既有理性主义因素,又不排斥信仰成分,他们所言的理性强调的是人的理性知识对认识上帝、指导人生的作用和价值。

39古希伯来的历史观:

(1)古希伯来的历史观是一种神学历史观。

(2)他们认为,雅威(YHWH)是世界的惟一主宰,他创造万物,统摄全人,因而他们就极力将自己的历史写成一部创世、拣选和救赎的历史。

(3)“违约-惩罚-悔罪-救赎”,是希伯来人对他们历史中所出现的各种磨难做出的解释,也是对他们的历史循环模式的归结。

40古希伯来的表演艺术:

(1)希伯来人自摩西制会幕、设祭司以来,有了程式化的舞乐表演;

(2)王国时代,大卫设置伶长这个职位以负责宫廷及宗教场所乐舞;

(3)从巴比伦回归时代,回归者中也有专职音乐人才。

41古希伯来的乐器:

(1)《希伯来圣经》中提到了三十多种乐器;

(2)目前已明确的几种乐器为牛角或羊角号、摇铃、手鼓、七弦竖琴、笛子、瑟、钹、锣。

42古希伯来的雕刻艺术:

(1)雕刻艺术包括木刻、牙雕、金属雕刻;

(2)木刻、牙雕及金属雕刻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和圣殿中。

43古希伯来的绘画艺术:体现在壁画和经卷装饰图上。

44按照欧洲中心主义的地理划分,巴勒斯坦地区属于东方;希伯来文化属于东方文化。

45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它与希腊文化相融合后派生出的基督教文化上。基督教文化是以《希伯来圣经》为基础产生的。

46希腊和希伯来是西方文化的两个起源。

47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立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标志着经改造后的希伯来文化在欧洲的胜利。

482世纪中叶,叙利亚出现了他提安、巴得撒尼和帕吕特三位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文学家。

49他提安的《四福音合参》特别强调禁欲主义,这和希伯来人对摩西律法的一再强调有某些关联。

505世纪中叶,欧洲中世纪文化形成,其基础是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蛮族的务实精神和“二希”结合的基督教文化相融合。

51“二希文化”(希伯来、希腊文化)与日耳曼文化相结合,以及东罗马拜占庭文化的兴起,使西欧的新文化空前高涨,奠定了欧洲文化成为世界强势文化的基础。

521050~1450年间的中世纪被称作“黄金中世纪”,是欧洲文化的繁荣期。在此期间,欧洲的建筑、教育、医疗、文学、哲学等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发展且成果丰硕,其发展深受希伯来文化的影响。

53宗教改革时代,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先定论”都强调回归圣经原始传统,以古代希伯来人的习俗和生活环境来理解圣经,这为希伯来文化在欧洲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动力。

54希伯来文化对波斯的影响是通过波斯和罗马战争中对叙利亚的争夺这一特殊时机来实现的。

55公元428年,叙利亚人聂斯托里创立了自己的教派,之后他的门徒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创立了基督教聂斯托里教派,即景教。

56公元7世纪,出于民族团结的需要,阿拉伯先知默罕默德比照犹太教和基督教,取二者之长,结合阿拉伯人的习性,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的产生与希伯来文化密切相关。

57希伯来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关系源自使徒托马斯前往印度传教的传说。

58希伯来文化对日本、中国的影响也是以基督教传教为先导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59中国与希伯来文化的接触始于635年景教僧人阿罗本入长安,留下了《三威蒙度赞》《志玄安乐经》等一大批汉文景教文献,使中国人认识到了希伯来人的上帝。

601919年,中文《圣经》的官话和合本译就,希伯来文化的精髓正式与国人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