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黄
“1”指的是单味中药“麻黄”。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其味辛、微苦,性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历代医家对其运用多有发挥,其主要有发汗、平喘、利水三大功能[2]。王莒生教授则认为麻黄为“肺经专药”,重点在于“开肺窍”的作用,其开宣肺气的作用非他药可能替代,是治疗咳喘类疾病不可或缺的药物。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具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等功能。而麻黄功专发散,开宣肺气为主,因其“宣肺”,故可“发汗、平喘”,“宣肺”还可起到“提壶揭盖”作用,故可利水。麻黄分为炙麻黄、生麻黄,王莒生教授认为生麻黄解表力雄,多用于新发咳喘病及肾病、皮外科疾病等,用其宣散,从里托表,祛邪而出,用量在5~10g,但其易耗伤正气,老年及小儿慎用;炙麻黄以平喘为主,发汗及利水作用较弱,故用量宜大,常用剂量在10~15g。许多人顾忌麻黄的副作用,用量偏小,王莒生教授认为张仲景时代即用麻黄,用量较大,毒副作用很少,因此可以放心使用,只要注意配伍合理,有些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如麻黄配苍术(出自苍麻丸),止咳而不至峻汗;麻黄配熟地(出自阳和汤)治疗久咳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