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系疾病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心肾论治室性期前收缩医案举隅

李慧 刘如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

室性期前收缩又称室性早搏,其产生原因是在窦房结产生的电冲动尚未传导到心室之前,心室中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了心室肌细胞的除极,导致心室收缩。虽然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但Ataklte F等[1]的研究表明,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会明显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可能,并且可能是潜在的心脏疾病的标志;Agarwal SK等[2]在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居民的随访观察报告中发现,无论室性期前收缩负荷轻重,室性期前收缩仍使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升高1.63倍。故不应忽视其临床的重要性,室性期前收缩临床表现多变,且病情的轻重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没有严格的对应性,临床多见心悸、胸闷,自述心跳时有“漏跳”,后伴有过力的心脏搏动等症状,根据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心悸”的范畴。国医大师、第一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志明教授,饱览诸家经典论著,并结合自身七十余载的临床经验,对心悸的病因病机有着独到的见解,治疗上也取得了卓异的疗效,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