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志明从“肾虚血瘀”论治冠心病经验
刘签兴 刘如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
冠心病是心血管临床多发病,好发于40岁以上成人,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中医历代典籍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即有“心痛”“卒心痛”“厥心痛”等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胸痹”病名,并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的病因病机,提供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一系列临床有效方。明清以降,众多医家不断丰富胸痹的病机认识与治疗,一般认为其由正气内虚、气滞、寒凝、瘀血等引起。到20世纪后期,基于对张仲景、王清任、叶天士等化痰除湿、活血化瘀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胸痹中痰湿血瘀的病因病机成为共识,然而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之后,发现采用化痰除湿、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其有效者,亦有不效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志明老中医遍览诸家论述,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冠心病病因、病机及治疗提出独到见解,并凝练出从“肾虚血瘀”论治冠心病的学术观点,提出“补肾”“通阳”“化瘀”的治疗三法,临床辨证施用,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