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阶段

(一)城乡关系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近代英国经济的鼎盛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1851年人口普查时英国人口比例就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乡人口比例为54∶46,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19世纪初时,英国城市人口占比就已达到79%。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城市人口集中阶段,19世纪30-7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带动英国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二是城市人口外移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城市呈现郊区化,城市人口外移。工业革命促使工业经济发展,并逐渐占据国民经济主体地位,农村逐渐受到城市的影响,农村逐渐地从属于城市。城市的迅速扩张,使得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48)

(二)土地制度

18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末期,是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的高潮时期。(49)1793年以后,受追求地租和获取更多利益的刺激,英国圈占公地的速度很快。但是前些年所圈围的公用地成了最贫瘠的土地,荒芜的公用土地的共有权衰落了。在18世纪以后,敞田制被破坏,农业经营由分散走向集中。富裕的农民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经营,是圈地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世纪后期,英国的土地制度是所有者持有土地和租地农场两种形式并存,不仅在英格兰,而且在苏格兰和威尔士,大都实行农业土地租佃制。19世纪,土地转让成为立法改革的一项具体内容(50),立法改革使得土地制度朝着确定地产的绝对财产权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到1882年,佃户获得全部土地管理权。(51)土地私有权在英国得到法律确认,为农场的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由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迅速膨胀,城乡发展严重不协调。

(三)综合分析

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开始了城市化的步伐,并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早期,由于政府的缺位,城市规模肆意扩张,侵占乡村发展资源,造成乡村逐渐衰落甚至消失,乡村经济萎靡不振,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形成城乡对立的局面。历时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当时城市工业发展不完全,大量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很难被城市接纳,受到城市的排挤、鄙视乃至驱逐,生活状况恶化。(52)工业化后期,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和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定居法》等法律,用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迁徙(53)和政治权利(54)。英国的这种城乡分离的政策使得城乡发展进一步失衡。(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