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除了是人类获取知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渠道,还承载着低收入居民实现“阶层逆袭”的梦想,故而,在中国早有“学而优则仕”之说。然而,当我们考查中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成效时发现,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生活环境改善的桥梁作用似乎正在逐渐减退。一方面,随着“教育产业化”与“高校扩招”的推进,教育成本大幅攀升,经济资本的区隔作用不断加强,处于不同收入群体的人将因此获得不同水平与质量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掌握了更优质的社会资本,高收入群体往往能更好地利用教育成果,找到“体面”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正逐步沦为“马泰效应”的有力推手。一个稳定的社会,各收入群体的分布是呈“橄榄型”的,低收入群体民众应该具有向中高收入群体提升的可能,而教育是收入提升的最重要途径。如果教育不能承担打破阶层固化的重任,那么不仅“寒门难出贵子”,甚至会扼杀底层民众努力奋斗的动力。因而,低收入民众就不会愿意进行教育投资以培养“贵子”,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哑铃型”的结构,这种结构无疑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是不利的。对这一问题的担忧与思索,成为本书的研究动机。

本书把社会资本作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家庭高等教育决策的媒介,将宏观层面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微观层面家庭的教育成本——收益分析纳入同一个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如何影响了家庭高等教育决策,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决策;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高校扩招、助学贷款对不同收入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具体而言,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首先,本书借助Mincer方程,通过测度人力资本投资在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收益差距来衡量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测度的结果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比较显著的主要、次要市场的差异。接下来,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的比较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市场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减弱;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程度逐渐减弱。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一旦打破了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壁垒,不仅能够促进劳动力的更合理配置,还可能因此带来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本书通过研究发现,由于社会资本的作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使高校(尤其是好学校)接收了更多高收入家庭子女的同时挤出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子女,而且两相比较,被挤出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不仅如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更多地损害了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正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社会资本,不能确保下一代获得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正式”“体面”的工作,低收入家庭的决策往往是不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由此造成子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实现“通过接受教育,实现收入提高逆袭”的希望就更加渺茫。这种恶性循环,会成为社会阶层固化的有力推手。

最后,本书的实证研究(通过建立家庭高等教育决策的Logit模型进行)发现:家庭掌握社会资本的多少对家庭高等教育决策存在显著影响,而在对不同学历水平的影响中,对高中和大专(或本科)之间或大专和本科之间的教育决策的影响最大。另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的地区更为显著。

因此,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对于促进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资,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