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4
鄧家宙
香港史學會總監
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意指有害身心神智的植物,後世引伸為「能讓人成癮並危害健康甚或生命的麻醉品」,由於毒性影響巨大,故稱其「厚」。在《段注》中另有解說:「毒兼善惡之辭。猶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查該等毒物本有醫療功效(善),雖有助病者減輕苦楚,卻帶有迷亂神智、扭曲生理機能的副作用(惡),倘被濫用會對身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是以古今中外皆列為毒品,嚴厲禁制。
普遍認為,魏晉年間興起服食的「五石散」應是我國最早的毒品成品。由於「藥散」內含麻醉成份能使服食者產生迷幻感覺,加上前人對毒性禍害認識不足,往往用之煉製仙丹(實際是毒品),託稱有益壽成仙的宗教神效,頗能吸引皇官貴胄濫用服食。自魏晉至滿清各朝,部份君主服用仙丹,藉迷幻感覺來逃避現實政治壓力,對個人生理固然傷害。而君主沉迷服丹,已無力政事,導致國權旁落,政局不穩,禍延社稷百姓,其例屢見不鮮。
毒品於我國近代歷史進程中,亦有極為最重要的位置。十九世紀初,英入向中國傾銷鴉片,嚴重破壞民生健康與社會秩序,遂有道光皇帝下令禁煙,中英兩國由貿易糾紛逐漸提至軍事衝突,爆發鴉片戰爭。最終,清廷戰敗,被逼簽訂了首條「不平等條約」,不但喪失國權利益與民族尊嚴,同時暴露數千年帝制的專橫腐敗與無能,為列強來華侵奪利益打開缺口,綿延逾百年的社會動盪亦由此而起。可見毒品禍害之大,超乎想像。
中華民族因毒品付上沉痛而巨大的代價,國人固應深刻認識歷史,汲取教訓。反過來說,觀察政府在禁毒政策的決心和執行水平:包括法律懲處標準、掃毒緝查效率、宣傳教育等措施,是衡量國家是否達至「強民富國」的關鍵指標之一。因此認識中國禁毒發展史,就是了解中國邁向民族復興的重要切入點。
林建強會長於香港警隊服務三十四年,歷任情報組、重案組、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等偵緝部門,致力打擊罪案,曾偵辦多項重要的刑事案件,榮休前累升至警署警長,是資深且優秀的公職人員。工餘時間,林會長嗜愛研究警察歷史及收藏相關文物,2006年創辦「警察歷史收藏學會」,致力推廣警察文化與交流,曾舉辦多場專題展覽,相關藏品之豐富與稀有,敢稱是全港之最,亦為全國之名家;此外,為專門研究華人犯罪行為組織與關係,另創立「世界華人幫會研究學會」,並發表多篇學術文章,均是第一流的專業論文。
林會長自警隊榮休以後,未曾停下腳步,旋即響應擔任「獅子會禁毒先鋒隊」的參贊兼總教官,以數十年的警政經驗向莘莘學子灌輸禁毒知識,培養青少年投入抗毒使命。林會長由工作而愛嗜、收藏,繼之研究而推廣,這份情感與專業精神是值得稱頌與敬佩的。
林會長集資深偵緝人員、收藏家、學者與禁毒教官於一身,在禁毒專題方面,絕對是本港首屈一指的專家,現在更從數以千計的藏品中挑選相關珍品編輯成《中國禁毒文物》。全書分六個章節,按類刊錄逾二百項文物,涵蓋乾隆至上世紀六十年代近三百年間,中、台、港、澳地區的毒品流通與禁毒情況。適值今年是英國從鴉片戰爭之中登佔港島175週年,透過本書的珍貴文物重溫毒品與中國近代史以至香港史的緊密關係,饒富意義。
當此警察歷史收藏學會十週年會慶之際,林會長編刊本書並叮囑為之序,今勉力綴說,忝作補充為之祝賀。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