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

1469年,早期的西班牙由國王非迪南(King Ferdimand)與女王伊莎貝爾(Isabella 1 of Castile)聯婚成為聯合王國,並於1492年成功兼併格拉納達國的土地(Granada)形成西班牙帝國。

1481年,女王准許葡籍的哥倫布(C. Columbus)向西進發,以為會發現另一條去印度的新航線,卻萬萬意料不到會發現美洲新大陸。為紀念哥倫布的發現,10月12日被訂為西班牙的國慶日。葡人麥哲倫(Magellan)為西班牙發現了新航線,更在1519年率領船隊首次環航地球,後於1521年死於與菲律賓部族的衝突中。其後西班牙開始在菲律賓進行殖民活動,與葡國展開了激烈競爭。由於兩國都以天主教為國教,因此曾為佔領問題告上羅馬教庭。教宗曾授予葡萄牙護教權,凡要派傳教士到東方,均要去里斯本經葡國批准才可成行。

1491年,兩國在教宗亞力山六世(Alexander VI)的見証下簽訂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Tordesillas Treaty),享受了暫時的和平。條約大意是沿子午線48-49瓜分世界,東邊屬葡國,西邊則屬西班牙。因聯婚及結盟,西班牙帝國日漸膨脹,查里五世(Charles V)更成了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的皇帝。當時有很多小國的國王只是有名無實,要向西班牙俯首稱臣。1526年伊斯坦堡的蘇樂曼(The Sultan of Istanbul)繼承了新任蘇丹後,鄂圖曼帝國(Otto Empire)國勢大增,使歐洲形成了新局面。西班牙及葡萄牙以前的條約在新大陸上不適用,因而於1529年再簽定了《薩拉弋薩條約》(Zaragoza Treaty),在摩鹿加群島(Kepulavn Maluku)以東17度為界,重新劃分兩國的勢力。

西班牙在腓力二世(Philip II)帝國時代國力達到巔峰,但因長期戰爭使國庫日空。腓力想與英國的瑪利都鐸(Mary of Tudor)聯婚,可是她卻和查理五世先後去世。新教徒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執政,天主教徒腓力二世向她求婚但被拒絕。

西班牙對澳門的影響也許只遜於葡萄牙,在澳門開埠初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澳門的西班牙籍傳教士逗留時間不長,或是被送走,或是客死異鄉,儘管如此,他們在澳門傳教時帶來的改變可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