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1520年葡萄牙曾派人去見明武宗

澳門今天找到的世遺景點始於明清兩代,兩朝的共通點是奉行鎖國政策。明朝相當封閉,對外國的認知極其有限,他們還稱當初到達澳門的葡人為「威尼斯人」或是「佛朗機人」(法國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混譯)。雖然當時實行海禁,但由於沿海線實在太長,而對外方面有時因為皇帝的作風不同,時寬時緊。葡國和中國沿海居民都從緊密的海上貿易關係中得到好處,因此寬鬆的海禁政策受到各方的歡迎。

1520年葡萄牙曾派人去見明武宗,得了些好處。翌年,武宗死後大勢已去,他們用賄賂等手法進駐澳門,1557年得嘉靖下詔,承認葡人可在澳門居住,乃因葡人平息日本海盜有功。因此除了讓他們在澳門活動外,還讓他們有更多的特權。如讓他們管治澳門更大領域,在與外國人交易時擔任中介,從而壟斷了不少利益。葡萄牙人在澳門由面積很小的地,繼而興建街道,從簡陋的草房子,變成了華麗的小房子,由初期的租借到在十九世紀推行殖民政策,處處表現出吞併澳門的慾望。

明朝雖然容許葡人在澳門居留,卻嚴禁他們入中國,緊握主治權。他們有兵把守著澳門去大陸必經的關閘,並在澳門設立了關稅收集的地方。1574年澳葡得承認他們是皇帝的順民,才可成立議事會。1608年,明朝制定「制澳十則」,1614年定下《海道禁約》五款,並立碑於議事亭內。清朝時更加強對澳門的管理。1743年有「管理澳夷章程」,這是明朝所定的《澳夷禁約》的完善版。兩次鴉片戰爭前後,清朝的國運日低,管理不善,但當澳葡政府要求更多的自主權,施行葡國女皇所要求的殖民地政策時,清朝卻斬釘截鐵地拒絕了。

明清時期,雖然國政時緊時鬆,卻造就了澳葡的生存契機。明清交接時,澳門不動聲色地改頭換面,彷彿成了一個歐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