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框架:三种工作压力模型

从前述部分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到,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模型众多且纷繁复杂,在当前社会学视角下的讨论中,最受关注的主要是努力—奖酬模型和工作要求—控制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也将建基于此两类模型之上。

在努力—奖酬模型中,主要强调的是劳动者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重点考察的是劳动者行为的结果。当劳动者的付出得到组织的回馈时,其会达到较好的工作状态,舒缓工作压力;当组织的回馈没有达到劳动者的预期时,劳动者则会产生消极感受,工作压力相应提升。在此模型中主要强调的是劳动者个体与组织间的利益互动,在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到,互联网公司普遍以两种方式建构面向员工的组织承诺,一方面是激励员工在投入工作、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达到职业发展的顶峰,践行技术改变世界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通过期权激励计划,与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部分收益,短时间内造就了互联网行业内大量的财富神话。互联网公司正是以职业发展和财富神话建构出了劳动者发展的职业路径,以此将劳动者的个体利益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因此,努力—奖酬模型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工作环境中的激励策略中,但在本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是劳动者的付出在得到组织回馈的条件下,是否真正能够缓解工作压力的产生,或者此种模型以何种方式影响劳动者的工作压力。

在工作要求—控制模型中,强调的则是劳动者的工作过程。在其工作的过程中,劳动者的工作任务以及组织所设定的劳动者所能获得的支持,包括其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可调配的相关资源。该模型提出了四种工作类型,其中高要求—高支持的模式是最好的工作类型——积极型工作,劳动者将拥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良好的工作成果。研究者认为虽在此类型的工作中,劳动者也会产生工作压力感,但首先其工作压力将由高支持而得到缓解,其次,此类状态下所产生的工作压力也是“好压力”,拥有激励劳动者学习的正向作用。

因此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主要讨论的是互联网工作的过程。它提供了分析工作环境的一种重要视角,即在工作环境中既包括产生工作压力的要求变量,也包括缓解压力的资源变量。这一点将是本研究在分析互联网企业工作过程的主要框架。由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特点,其所面对的市场和竞争是残酷而激烈的,因此高压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互联网企业在管理策略中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应对此种压力状态和激励创新,包括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政策和工作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氛围等,以此来建构积极型、学习型组织。但是问题在于,由于工作场域本身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以及其与家庭、休闲等领域错综复杂的关系,企业所建构的支持是真正起到了支持的作用,还是反而产生了负面的作用?在有关易万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中,本研究希望通过劳动者个体感受和故事呈现这一压力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以便进一步厘清互联网工作环境下工作压力作用的特点。

最后,在以上两个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还需要引入第三个模型——ISR模型。相较于前两个模型,ISR模型最大的特点在于在研究中聚焦于劳动者个体。这一方面体现于强调在工作压力的作用过程中,劳动者的个人特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同的压力源在不同的劳动者那里将产生差异巨大的压力感受、压力行为和压力结果;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对工作压力在劳动者身体和心理双方面的影响的关注,特别是长远影响。这同时在两个方面提醒我们:第一,在工作压力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到劳动者的主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呈现总体趋势的定量分析,更需要能够呈现劳动者个体特质的多元化、质性的研究;第二,当其他模型在讨论如何实现“好压力”的时候,此模型提醒我们进一步追问“好压力”对劳动者的真实影响又是什么?换句话说,此模型支持我们进一步质疑“好压力”的存在,以及相应的各类支持与资源对工作压力的缓解的可能性和方式。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框架是建基于三种主要的工作压力模型之上的。努力—奖酬模型是本研究在分析易万公司激励政策时的主要分析框架,工作要求—控制模型是分析易万公司工作环境与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分析框架,ISR模型则是本研究主要的反思框架,以凸显劳动者主体性的方式洞察前两种模型在分析工作压力产生机制过程中的问题和假设。

最后,社会学的经典研究框架亦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组织一方面作为劳动者的工作压力的分析背景,同时是全球金融资本链条中的一个有主体性和受影响的个体,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考察互联网企业组织内部的工作压力来源之时,对于宏观结构因素的把握不能仅停留于对技术和企业文化的考察,而需要将金融资本、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影响亦纳入进来,以呈现一个完整的工作压力作用机制和作用链条。基于此种考虑,本书将易万公司与金融资本——华尔街之间的互动关系单列一章进行分析,尝试找出金融资本主导下的工作压力作用机制在互联网企业组织内部和劳动者个体两个层面上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同时,单列一章比较不同互联网公司案例,以发现工作压力机制的变迁趋势。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文献搜集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

博士在读期间,笔者在易万公司半正式地工作了近四个月。在此期间,除了日常工作外,既有机会参加公司大型活动,也参与部门培训,以及相关的各种讨论和会议,充分了解了公司运作和各部门相关的工作和劳动者。在参与式观察期间,每天撰写田野日志一篇,共79篇,近2万字。同时搜集相关组织的公开的文字资料。

参与式观察的后期和2015年、2019年,笔者又陆续开展了半结构式访谈,所涉及人员,包括技术人员、产品人员、实习生、销售人员、人力资源等共30人次,目前已经整理出访谈资料30万字。

田野调查资料中涉及的组织名称和访谈者姓名都已做匿名处理。

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材料包括易万公司对外发布的相关文件,也搜集了易万劳动者在网上论坛中匿名和非匿名的网络讨论。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本研究亦从新闻网站和论坛中搜集相关的新闻和评论,以作为比对、补充资料。这是因为,互联网公司目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都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大小举措都会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因此公司大到发展策略、小到内部邮件都能够在公共网站上找到,也由此成为我们了解公司动向、长期深入关注公司组织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由于易万公司本身作为一家典型的精英互联网公司,其重大举措都会为媒体所关注,因此其内部高层决策性的邮件或声明等都会被媒体全文刊载。所以即便后来笔者不在公司内部工作,也保持了对公司发展较为详尽的了解,这也为本研究搜集和使用相关材料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特别是在易万公司的策略动向与华尔街之间的关系方面,本书主要采用的都是媒体公开报道的公司财报和具体应对策略事件。

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对更广泛的受互联网技术影响的工作有一个整体了解,本书在后半部分引入了全国有关工作压力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本研究采用了2014年实施的“中国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的与工作压力和互联网技术使用相关的数据,以对相关现象和问题进行总体性的、全局性的观察和梳理,并用以比较不同工作环境下工作压力的作用机制。

从总体来看,本书主要以质性研究方法完成核心部分的研究。其中的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为主要的调查方法,是大部分田野资料的来源,当然对于易万公司的相关策略的理解和诠释绝不仅仅基于书中所呈现的点滴材料,更是基于笔者对该公司和互联网产业前后十余年的关注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