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探索:优化整合,自主管理

1.优化组建,成立探究小队

小队是少先队组织中最为活跃的单位,小队人员少,具有灵活、易操作的优势。小队一活,全队皆活。因此,学校少先队探究活动的组建以探究小队优化组建为主要方式。队员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组编小队,一般以队员情投意合、体现互助互补、有小群体拥护的骨干、人数在7~9人最佳等原则进行优化组建。

组建形式通常有固定式和流动式两种。固定式:比如五(1)中队探究的主题是宗教与信仰,围绕这一主题,“罗汉小队”探究了“老街人们宗教信仰的调查”“老街工艺商店中宗教信仰崇拜物的调查”等内容。由于探究人员固定,基础扎实,凝聚力强,小队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因此有利于课题完成。流动式:有的小队通过随时招募对课题感兴趣的队员组成一个探究小队。这样组建的小队人员流动较快,有时也出现跨班级、跨年级的情况,但由于小队目标明确,队员志趣相投,所以小队成员团结合作,也很顺利地完成了课题。

2.依据校本教材,选择探究活动内容

一套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是学校少先队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依据。学校成立了一个统领全校的探究主题“华亭老街文化之旅”,然后分年级设置探究模块,每一个模块设置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单元,供各中队参考选择。各中队自由选择主攻单元,在主单元的引领下各探究小队自主选择小课题。

附:

表1-1 少先队探究活动主要内容——华亭老街文化之旅

依据校本课程内容,各中队相继确立了主攻单元。如三年级的研究模块是“工艺文化”,三(3)中队的一名队员与著名面塑大师马金城先生是邻居,而且班中同学对绘画与动手制作的兴趣特别浓厚,于是他们选择了“面塑研究”的中队探究主题。他们中队还几次把马金城先生请到中队来手把手指导,很快队员掌握了面塑“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巧,不久中队中涌现出了“面塑变变变”“小小面塑师”等探究小队。又如二年级的研究模块是“服饰空间”,二(3)中队的队员在收集有关服饰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与服饰有着密切联系的纺织祖先黄道婆是我们松江人,而且她的棉纺技术在我国棉纺织业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他们便以“服饰种类和历史”作为中队探究主题。到学期末,“小问号小队”还撰写出了相当有质量的《黄道婆和她的纺织技术》研究小论文。

3.自主自动,开展探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是学校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它以问题为中心,引导队员自主确立主题或课题开展研究,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体验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为:调查需求,自选课题→设计方案,自定内容→创设项目,自主活动→反思讨论,自我评价→成果展示,自我激励。

各小队是怎样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的呢?如三(3)中队“小袋鼠小队”在调查中发现顾绣与松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于是他们成立了“顾绣研究”的小课题。首先,他们小队8人进行了分工,队员们分别担任“上网收集员”“图书查阅员”“人物访谈员”“实物探寻员”“资料记录员”等角色。然后围绕“顾绣名字的由来”“顾绣在刺绣界的地位”“现今的顾绣”几个方面开展调查活动。他们还聘请了自然常识老师、邻居大学生担任辅导员。探究活动中有分工、有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各自按课题计划,在“自转”的同时围绕课题“公转”,最后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此外,他们还利用实物、多媒体技术在探究课上把顾绣作品、顾绣工艺技术及顾绣演变历史介绍得详尽充实。最后,队员就顾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他们的困惑,于是新的课题又生成了。这种在探究过程中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内容不断生成新课题的现象,正体现了新课改中由于少先队活动方式的变革而牵引出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建立双轨式管理流程,确保探究活动有序开展

少先队探究活动是少先队组织主动适应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新发展,为了更好地渗透新课改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加强了对少先队探究活动的领导和管理。见图15。

图1-5 学校探究活动管理流程图

以上双轨式的管理流程是学校少先队探究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自下而上运转机制的体现。大队探究活动部每半月召开一次会议,由中队探究部部长和大队探究部干事共同参与。会上中队探究部部长交流近期中队探究活动开展情况,如:新申报的小课题、小课题的后续研究等问题,供大队探究部记录汇总、研究解决。此外,大队部对中队探究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反馈也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表12。

表1-2 大队探究活动部6月份检查记录表

中队探究活动是大队与小队之间的中介,除了接受大队探究部管理,又要对探究小队进行管理,每两周召开一次探究小队长会议,了解各探究小队的探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得到的收获等,并及时完成中队探究活动统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