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大学,是历史较为悠久的组织,文化的血脉一直贯穿其始终。大学,是知识的庙堂、道德的灯塔、文化的乐土。大学文化是各个大学在办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财富。大学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与未来指向都离不开大学文化的支持。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机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张名片。

中国地方本科大学数量庞大,其办学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那么,育人问题就成为其首要面对的课题。从1088年大学诞生的那一刻起,育人就是它的原初职能。大学文化育人的使命与目的就在于继承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并进一步发展创新。大学育人的目标就应当是,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使学生人格健全、心理素质稳定、学习能力强、理解人生意义,并具有人文视野与家国情怀,敢于担当并富有社会责任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历史上,不同的时代对学生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如中世纪欧洲对神学人才的需求、德国洪堡时期对学术研究型人才的重视、美国对社会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等。相应地,大学的职能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开始的人才培养,逐步发展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生作为文化的接受者与创造者,始终处在文化这个大熔炉里。在学生的一生中,人格的塑造、心理的健全、个性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孕育与培养。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全面能力、形成良好习惯、定型个性特点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文化对青年学生的陶冶与启迪、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个体意义及价值。

作者在研读《杨叔子教育雏论选》时,被其中收录的一篇文章所触动。那是杨叔子院士2001年在《高等教育研究》第2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杨叔子院士认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1)杨叔子先生作为一个在机械研究方面造诣颇深的工科院士,居然对文化、对育人有这么深刻的认识与见解。

另外,钱学森先生曾经说:“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2)由此可见,文化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科学创新的激活剂。

作者认为,大学的发展与大学文化的发展相携相进。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使其保持了大学自身所独有的特点与个性。大学坚持严格自律、自我反思和持续变革。大学从一开始仅仅是人才培养的机构,后来职能不断扩大,逐步发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与创新文化,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也从鲜有人问津的“象牙塔”,成为普通青年可以接受教育的社会组织。随着大学职能的改变与发展,大学继承了学校的办学精华与历史积淀,并刻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所以,大学的发展与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大学自身在精神、气质、风骨等方面的不断超越与建构。大学文化是由生活在其中的师生群体不断传承、创新并不断积淀、孕育的结果。大学师生既要遵循大学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与规律,坚守其合理内核,还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大学文化成为师生精神追求的家园。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大学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直至逐步迈进普及化阶段。但是面对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从追求数量到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学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如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市场需求与产业化标准,过度追求功利化与眼前利益,工具理性张扬、价值理性衰微,人才培养的质量降低,这些现象招致社会的诸多不满与诟病。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忽视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大学文化与学生的教育是双向互动的,在大学这一专门研究高深学问、探索真理的教育机构,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大学人一定会在价值追求、道德情感、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印刻上这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特质与基因。这种双向互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大学历史积淀下的文化特质、个性精神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流淌在大学人的血液里,镌刻在大学人的脑海里,并且外化为大学人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人积极主动地建设发展学校,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为大学的文化注入新的特质与基因,并进一步在价值理念、精神气质等方面丰富并发展大学文化。

西方国家大学从创立之初,就坚持培养“人”的目标。无论是纽曼提出的“绅士”、洪堡构建的“完人”、赫钦斯的要培养“完整的人、聪明而善良的人”、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教育,还是克尔提出的“有效公民”,这些都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对人的塑造。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全面能力、形成良好习惯、定型个性特点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文化对青年学生的陶冶与启迪、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个体意义及价值。这都是大学文化育人的基本诉求。

当前,中国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1921—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49—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人断言21世纪是“中国世纪”。季羡林先生曾经预言,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会领先西方文化,从而成为全世界的领导者。2009年,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写道:到21世纪中期,中国将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人民币的地位将大大提高,并最终取代美元成为世界的储备货币。上海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光环会使伦敦与纽约黯然失色,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世界第一大通用语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会在世界上家喻户晓,成为欧美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思想。马丁·雅克还认为,中国的发展一定是在文明上的发展,将是文明率先“和平崛起”。为什么说各领风骚数百年呢?大英帝国在19世纪雄踞世界榜首,美利坚合众国在20世纪最终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中国随着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到21世纪中期其发展必将令世人瞠目结舌,所以说只有站在文明的制高点上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国梦。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从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角度来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决定性因素;从家庭与个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家庭与个体的命运,最大限度地帮助个体实现个人价值,从而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贡献个体的力量与智慧。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大学文化育人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