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分享了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总量和结构、资本条件和其他要素供给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另一方面,恪守传统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由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策层面,在强化现有比较优势还是重点培育动态的潜在比较优势之间经常存在争论。而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论,一则是研究者对于比较优势相关的概念不清晰甚至混杂,导致对于比较优势的误解和错用,二则是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指导原则在国内发展战略中的过度强化,导致国内产业升级与参与国际分工的逻辑冲突。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以及研究中面临的上述问题,我们拓展了比较优势概念的内涵,从理论上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恪守静态比较优势之下的分工锁定机制和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的内在机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在分享全球化利益并带来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分工锁定倾向,存在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企业效益恶化、工人收入增长缓慢、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研究表明,培育产业动态比较优势是转变发展方式、摆脱分工锁定,实现价值链提升的必然要求。培育产业动态比较优势不等于简单地培养动态比较优势产业,还包括体现动态比较优势要素升级的环节。它涉及人力资本、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产业组织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同时,产业政策是一个综合性的政策,而不是单纯的贸易政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战略也不应该简单地在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之间进行选择,而应针对不同部门类型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政策。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应注意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方向性、动态比较优势培育方式等问题。为此下一步工作需要转变政策重心,在人力资本、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产业组织、制度安排等方面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提供支撑和保障。

全书共分为八章。王岳平负责总设计、组织协调,并执笔第一章和第二章,王云平执笔第三章,徐建伟执笔第四章和第八章,刘中显执笔第五章,周劲执笔第六章,李淑华执笔第七章,付保宗执笔附录一,李耀尧执笔附录二,盛朝迅参与了第二章的写作。

本书编写得到了白和金研究员、林兆木研究员、马晓河研究员、王昌林研究员、胡春力研究员、俞建国研究员等资深专家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需要说明的是,书中观点由作者负责,与指导专家无关。当然,限于研究水平和工作深度,书中难免有不当和错漏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