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区域发展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形成了非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和梯度发展理论等。教育学领域也不乏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从农村中小学的布局问题到高等院校的地域分布问题都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布局的原则较为明显,可依据学校的服务半径、人口分布以及政府的城区规划进行布局。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区域布局的基本原则便逐步模糊,不甚清晰;学界对它的讨论也是多有争论、少有共识,难以形成兼顾理论性与操作性为一体的评判标准。

王传毅博士自2007年跟随我从事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以来,较多地关注各级各类教育的区域布局与发展问题。他参与了武汉市硚口区基础教育资源整合、黄冈市城区中小学校布局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等多个课题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我国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研究》便是他2007至2012年将思考区域发展与布局问题所形成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运用于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问题研究的成果。本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而成,作者运用扎根理论、政策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了判断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合理的三大标准——区域结构内部协调、区域结构外部协调以及区域功能发挥态势良好;同时,依据区域发展差异的相关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了标准的具体内涵;并凭借他较好的统计学功底,将三大标准定量化、实证化,计算出了具体的警戒线,使其成为可切实操作判断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合理性的工具。借助此工具,作者进一步考察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发现:

(1)按照区域内部协调的标准,我国各省份研究生教育发展差异较大:硕士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结构趋近于合理,但仍有部分指标超过警戒线;博士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结构基本超过了警戒线,省际差异巨大。

(2)按照区域结构外部协调的标准,2006至2009年间,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基本实现了与外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1个省份中有8个省份的研究生教育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显著的不协调,其中北京、四川的研究生教育超前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天津、河北、浙江、江西、山东和河南的研究生教育滞后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若未来发展趋势不变,区域结构整体上仍将处于协调发展态势。

(3)按照区域功能发挥态势良好的标准,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也为本地培养了更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迁移就业的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才地域性的供需矛盾,但迁往各省份的人数与各省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外部协调性没有明显联系。

虽然传毅博士所提出的判断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合理的三大标准尚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但较之当前相关的研究,其学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它既为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也为区域结构是否合理提供了可操作的评判标准。同时在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研究领域,此类兼顾一定理论性和较强实证色彩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对推动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理论化和实证化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问题还有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在谈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这对于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的外部协调问题、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功能发挥问题都提出了新要求,期待传毅对此有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再出新的成果。

程斯辉

二○一三年元月于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