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译思维中的概念框架构建障碍
- 谌莉文
- 2250字
- 2021-01-05 12:01:17
第三节 问题与目标
根据吉尔(Gile,2000)的分类,目前口译研究主要有六大主题:口译教学与培训、口译的语言问题、口译的认知问题、口译的神经生理基础、口译的质量问题、口译的职业问题。帕奇哈克(Pöchhacker,2004)结合口译研究主题及其研究路径,将口译研究分作四个方面:口译过程研究、口译产品及译员表现研究、口译实践与职业研究以及口译教学研究。仲伟合等(2012:67—76)认为,以往的口译思维过程研究往往理解为单纯的口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其实不然。为此,根据口译活动的职业特点,将口译过程研究分作三阶段:口译过程前阶段研究,包括译前准备和背景知识以及口译教学与培训过程等主题研究;口译过程中阶段研究,包括口译策略(含口译笔记)、口译中的记忆和信息加工处理(感知、接收、存储、理解和产出)等主题研究;口译过程后阶段研究,主要是影响口译产出过程因素(演讲者口音、源语速度、源语发言难度、译员产出策略和译员心理素质)的研究。其中,中阶段正是口译思维过程,也是口译研究的重点(同上)。
本书的研究目标对准口译活动背后的概念化思维障碍表征,重点关注影响口译听辨理解和译语产出过程的概念框架构建障碍表征、概念框架构建障碍成因,因而属于口译过程研究,变量涉及影响感知、接收、存储、源语理解和译语重构等程序的各类概念要素。
口译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研究目前面临诸多难题,大体涉及三方面:理论推演、实据考证与应用推广。第一,理论构建,包括考察现有口译思维加工模式,检视其所涉及的思维障碍研究、概念框架构建的理据、操纵口译概念化认知障碍的核心机制、长时记忆图式与短时记忆图式的连通与突显、语境认知构建、主体间性运作、跨域映射等一系列概念化表征及其构建障碍。第二,实据考证,主要涉及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实证研究方案,保证口译现场影像原始数据、市场调研原始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有效性,如何建立模型、优化数据处理、确保研究数据的内部效度,以及如何控制实据论证的信度等。第三,应用推广,主要涉及通过假设验证和对口译思维中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揭示,制订适用于教学与培训的方案,使本项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服务市场的理论工具。本课题将集中解决理论探究与实据考证两大难题,并为口译培训提供理论支持。
作为任务导向、现场性高(在线完成思维与语言转换)、交际性强(协助不同语言的交际双方完成交际)的语言服务工作,口译思维加工涉及众多概念要素的参与,各类概念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遵循从相对独立转向互为照应、协调并进的认知规律。口译在线工作涉及思维主体对言语事件、物质事件和心理事件的协调运作,有必要揭示这种复杂的概念框架构建及其障碍机制,并从实据论证中寻找障碍成因。
本书欲从语言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与口译思维研究之间寻求契合点,以认知语言学关于意义构建和概念范畴的基本论说为视点,以关涉口译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为依据,模拟口译思维中概念框架构建障碍表征,在此基础上开展数据模型界定,并进行进一步实据考察和分析验证。据此,以上难题可分解为若干微观层面进行探讨。本研究重点关注并解决以下九大问题。
(1)口译思维加工的概念化实质是什么?其认知理据何在?
(2)口译思维意义构建的独特性何在?如何看待意义构建与范畴理论对口译思维加工中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解释力?
(3)口译思维加工概念化流程运行方式如何?概念框架以何种形式存在?
(4)口译能力绩效与概念框架构建障碍如何相关?
(5)如何认识口译概念化思维流程的前知识突显概念框架?前知识突显障碍如何表征?前知识突显障碍与口译能力绩效的相关性如何?
(6)如何认识口译概念化思维流程的语境构建概念框架?语境构建障碍如何表征?语境构建障碍与口译能力绩效的相关性如何?
(7)如何认识口译概念化思维流程的主体性协同概念框架?主体性协同障碍如何表征?主体性协同障碍与口译能力绩效的相关性如何?
(8)如何建立口译学员概念框架构建障碍考察的数据库?如何有效开展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
(9)影响口译学员概念框架构建障碍表征模型的变量指标是什么?如何开展模型设定?模型检定意义何在?
总体目标是:对准口译培训中概念化认知的薄弱环节,深刻剖析口译过程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经验,系统开展相关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关照英汉汉英不同口译方向,创建以汉语为母语的口译学员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理论与数据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口译培训的个性化方案提供借鉴。
具体目标有六:一是考察口译思维概念化探究的理论依据,厘清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学术概念,建立口译思维障碍研究的概念视角,获取对口译思维概念框架构建障碍的深度理解;二是梳理口译思维障碍研究的模式和方法,评析存在的问题,明确本研究的视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对关涉口译思维意义构建的障碍模式进行假说和论证,洞察口译概念框架构建原则与障碍机理;四是通过对语境连通、前知识突显、主体性协同、母语思维原型等一系列概念化方式的考察,描写口译发生过程的概念框架构建障碍表征,从不同角度开展探索式因素分析;五是通过设计立足以汉语为母语的口译学员实证研究方案,建立英汉、汉英双向口译思维概念框架构建障碍数据库和口译能力绩效数据库,开展验证性因素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六是分析研究结果对总体框架的支持,修正并完善相关理论建设,丰富口译思维障碍研究的理论视角。
谨望此项研究有助于填补针对本土学员口译思维障碍研究的缺乏和研究方法薄弱的缺憾,完善学科建设,更好的服务口译实践、口译评估、口译教材和课程建设,为此,将在研究设计和方案布局上彰显适用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