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品创意:如何设计有销售力的广告
- 汪豪等
- 4014字
- 2021-01-07 20:02:35
2 聚焦
核心
核心重于技巧
关于“说什么”和“怎么说”的争论历来不断。威廉·伯恩巴克认为,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他认为,如果你不能让受众注意到你,那么你不管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就算受众注意到了你,但是如果他们对你说的内容一点都不感兴趣,那也没用。
现在的广告人花了太多的人力、时间、精力和金钱在表现技巧上,也就是“怎么说”上,而忽略了去发掘和确定“说什么”。
简单来说,不管是客户还是广告公司和广告人,在内容或者说核心概念上的创意投入太少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涉及核心概念的创意太难了,人们都“避难求易”。技巧上的创意相对简单,而且一旦广告失败,技巧也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这导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广告大同小异,都在表现技巧上做了相当多的创意,但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
我们看到不管是客户的广告部门还是广告公司,均有大量的文案和设计人员,但是很难见到专业创意人员,这就导致创意成了文案和设计人员的兼职工作。
希望专业的创意公司能专注于核心概念的创意,这才是推动广告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核心概念的创意就像研发汽车的发动机,从根本上来说,发动机的性能决定了这台汽车的性能,而不是汽车的外观决定了汽车的性能。
在广告领域,我们往往太注重描述“汽车的外观”,而忽视了描述“发动机”。
如果广告是一台车,那么创意就是它的发动机。
靠技巧创作的广告就是一个“纸老虎”,看似有模有样,但是“一戳就破”,对猎物没有杀伤力。
有一个新兴的词汇叫“视觉奇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身处“奇观社会”,各式各样的“视觉奇观”在抢夺我们的眼球,其目的只在于吸引我们,至于我们有没有明白并不重要。一则又一则广告也是在制造一个又一个“奇观”,人们仅仅看到了它,但不会记住它,人们也明白不需要记住它,它毫无意义,这就是它的意义。
没有核心概念创意的广告是没有意义的,不管广告表现得多“了不起”,都毫无意义。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不管他多么招摇,也没有人真正用心对他。
这是一个“读图时代”“影像时代”,或者说是一个“视觉时代”“符号时代”,你的创意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给人们留下有意义的图、影像、符号。
个人训练
找几则在核心概念上进行了创意的广告,再找几则在技巧上进行了优良处理的广告,比较一下哪种类型的广告更有影响力。
团体训练
自由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是“使用100元换取1000元”。请提出你的创意,并去实现。在一天内,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
分享创意和完成的过程。
最后一起分析,看看是核心概念的创意更关键,还是过程中的技巧更关键。
直接
直截了当地表达
你是习惯于把问题复杂化还是简单化?
这个世界原本很简单,但是总有人将它变得很复杂,变得不可理解,于是我们就不再思考这个世界的真理,任由他们“宰割”。
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们应该撇开所谓的“道理”,抓住那些仅有的“真理”。我们应该忽略人的表面,抓住“人性”,我们应该忽略产品,抓住“价值”。
对于创意来说,我们应该忘记广告,看到“需求”,刺激“欲望”。
作为消费者的“人”是简单的,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需求,满足需求的前提在于有足够的金钱或者获得金钱的能力。
人大多有两种需求,一种是生理需求,另一种是延伸或变异的需求。生理需求是永恒的,延伸或变异的需求是时代的产物,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一个纯粹的人只有生理需求,所以,任何一则广告,只要是针对人的生理需求而设计的,都一定会有效,因为生理需求是本能的。
面对延伸或变异的需求,我们需要去研究时代的特征,发现潜在的或者即将出现的需求。
安全的食物、新鲜的空气、宜人的环境、健康的异性都是人的基本需求,只要我们在安全、新鲜、宜人、健康等方面进行创意,都会很有效。而延伸的需求,如实施公益行为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表现,那么只要我们在广告中将产品与公益联系在一起,就会很有效。至于变异的需求,整容服务就是一个典型,当一个时代对什么是美进行界定的时候,如果你的容貌不符合时代对美的界定,你就会产生被歧视的感觉,于是你开始否定自己,原来的自我开始扭曲,你要“重塑”一个新的自我,于是变异的需求就产生了。
只要按这个逻辑去分析,便掌握了人们的需求,只要你的创意对准了需求,就一定会有效。
至于广告的表现手法,可以随心所欲。夸张也好,幽默也好,煽情也好,对比也好,只要不让受众反感,都可以用。
作为一名创意人,你一定要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简便方法。我们生活在纷纷扰扰的世界,我们的眼睛和耳朵里有太多的“浮华”,一时难以看清真实而简单的世界的本质,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将问题简单化的习惯,任何问题都很简单,直接触及根本,就能厘清纷乱的细枝末节。
在战场中,孤胆而英勇的上将取胜的最直接办法就是直奔对方主帅,箭伤、刺伤、活捉或杀死对方主帅,就能一战取胜。
商场如战场,在凭借智慧比拼的创意领域,保持头脑清醒,掌握简单而有效的创意方法,才能“所向披靡”“攻城掠地”。
这是一个视觉时代,受众在“走马观花”,在视觉的世界里,人们会因为图像而止步,有时也会因为文字而止步。
在视觉的世界,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人们只是在浏览,浏览不是为了“留意”,在广告泛滥的世界,人们讨厌“留意”,人们早已形成了自动过滤广告的习惯。你的广告要想被“留意”,就要在受众毫无防备的时候出现。
你还想让你的广告“花里胡哨”吗?受众一眼就看得出来你的广告是不是一个“美女”。你还希望受众对你的广告画面“流连忘返”吗?他们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你应该直截了当地对受众“吆喝”,告诉他们,“嘿,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没什么好说的!”
我们的广告创意都太遮遮掩掩了,不是直截了当地向受众说明,好像不在广告上“绣出一朵花来”,就不叫创意。
实际上你只需要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告诉受众,“嘿,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没什么好说的!”
要让受众一眼就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样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就会想起你。如果不能让受众一眼就明白你要说什么,那你就只能等下一次机会了。
我最喜欢“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这两个词。什么是美人?月亮都不敢出来,花都不敢开,鱼儿深潜水底,大雁都不好意思飞。够直接够形象吧?
直接,意味着简单明了,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自文字产生以来,我们都用文字来描绘事物,在文字运用方面,我们能找到简短而直接的词语来表达。进入视觉时代之后,我们要运用更多图像来描绘事物,如何才能更直接地表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摸索。
未来,广告一定会以视觉表现为主,不懂视觉表现的创意人,如同不识字的作家,无法生存。
在广告的世界里,别太委婉了。中国人表达感情太委婉,喜欢在说出“来意”之前,绕一个“大圈子”,创意人也难免会受到影响。
在进行创意时,禁止委婉,禁止绕圈子,禁止掩掩藏藏。
个人训练
找一个视觉表现不够直接的广告,将它表现得直接一点。
注意:要在不触犯文明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进行。
团体训练
找一个视觉表现相当直接的广告,和大家分享。
再将一个不够直接的广告修改得直接一点,和大家分享,共同感受修改前后的变化。
极简
Less is more
极简,就是简化到极致,没有任何多余冗杂的元素,而且每一个剩下的元素都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极简,如同制作利箭,没有一丝多余,而且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优雅来自拒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因为拒绝了所有庸俗趣味,减少了所有繁文缛节,所以,获得了优雅风尚,得以鹤立鸡群。
广告创意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找到最简捷、最低投入的方法,实现客户的广告目标。我们需要去除不必要的广告环节,删减不必要的广告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广告投入。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极简的创意思维。
一、信息极简
大量的市场信息会使人陷入一种“信息迷雾”的混沌状态——你只看得见信息,而看不见面临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对于广告最重要的市场信息,将它应用到创意当中。
每一条市场信息都意味着一个市场存在的缺口,也叫突破口。通过这个缺口,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将客户“送达目的地”。我们需要透过每一条信息去评估一下它暗示的缺口是不是值得利用,这里需要评估如下几个问题。
(1)这个缺口够大吗?
(2)这个缺口适合客户吗?
(3)利用这个缺口,要付出的代价大吗?
(4)在利用这个缺口时,它被封堵的可能性大吗?
(5)除了这个缺口,还有更好的缺口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够大”“适合”“代价很小”“不会被封堵”“没有更好的了”,那么就留下对应的信息,否则,就删除它,不管你有多喜欢它。
二、形象极简
在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透彻地认识一个人,深入了解他,让他变得足够简单,简单到很好“对付”。当我们足够了解一个人时,通常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即“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时,一个形容词就够了。
同样,消费者也希望用一句话或一个形容词总结品牌的形象。当然,前提是他非常喜欢这个品牌或非常厌烦这个品牌。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往往热衷于极端简单和纯粹的东西,人们已经厌倦了信息,厌倦了新的元素,厌倦了学习,厌倦了适应,甚至厌倦了生活必需品,厌倦了在不经意间企图占据他们的头脑并带给他们“麻烦”的东西。
三、内容极简
每一本广告书都会告诉你,广告应该力求简单。消费心理学也强调消费者讨厌复杂的信息,讨厌复杂的生活。今天,人们面临的一切越来越庞杂,很多人都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越简单的信息越可能进入他们的大脑,因为这样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几乎不用思考,当然他们也拒绝思考。
我们所爱的东西可能并不是消费者所爱的东西,我们应将那些不必要的文字、图形及特效去掉,“除去你的所爱,留下消费者的所爱”。
简化的作用如同制作利箭,需要切枝、去皮、削尖和打磨。同样,创意也需要如此,才能“穿透人心”。
个人训练
在各种媒体上选一则广告,进行修改,改到极简。然后将修改稿和原稿进行对比,看哪个更有穿透力。
团体训练
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特定的媒体上选择一则广告,凝聚小组成员的智慧,将其修改到极简。
然后向全体成员展示原稿和修改稿,看哪个更有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