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抑制理论

(一)金融抑制的内涵

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是由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和肖(Edward S.Shaw)于1973年分别提出的。麦金农和肖都强调,如果将利率控制在通货膨胀率以下时,对经济发展会产生破坏效应,特别是将利率限制政策与准备金政策和金融限制政策结合在一起时,会阻碍金融深化发展并进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金融抑制目前主要用来描述被认为阻碍金融有效发展的各种行政管理和税收制度,包括利率管制、汇率管制以及对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抑制。利率管制是最常见的金融抑制政策,是对存贷款的名义利率进行上限设置。利率管制政策实行以后,会出现各种问题,如金融体系发展不足,资本密集度降低,会出现资本化程度不足等问题,还会使人们返回到自源融资的生产技术上来,金融中介的作用将被大大削弱(王曙光,2010)。汇率管制是通过货币对外升值,换取更多的外汇,节约进口成本,但会产生外汇配给问题,出现寻租和降低出口激励,损失经济效率。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抑制是指政府利用市场准入、市场限制、业务限制等手段限制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运行,目的是对银行体系的控制和保护,也包括对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的结构性保护,该政策运用的直接后果是金融机构缺乏创新能力,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降低,金融体系在脆弱性增强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金融抑制政策的效应主要包括:一是形成金融体系的“二元”金融结构;二是金融体系发育不全,结构体系内部的创新能力弱化;三是产生信贷配给,信贷优化配给给在收入和财富上处于上层的借款人,低收入群体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信贷支持。

(二)政府干预下的农村金融抑制

长期以来,我国所实行的金融政策是政府干预的金融抑制政策,包括利率管制、金融结构性抑制和外汇管制等,金融抑制政策导致农村金融发展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储蓄外流,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滋生了农村民间金融问题。

1.政府干预农村金融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必须对金融进行控制,优先发展城市金融和工业经济,而抑制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落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贫困,客观上需要采用利率限制、低息贷款、金融管制等政策,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市场机制并不完善,并且银行机构有追求高利润业务的倾向,如果不加干预,必然会出现严重的“离农”倾向,“三农”经济发展必然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客观上需要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干预和引导。按照“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农村金融部门承担着制度变迁成本,而这些制度变迁成本,最终又是由农业部门和农民所支付(王曙光,2010)。

2.农村金融抑制表现

经过多次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股份制为主导、政策性与合作制为补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13年末,我国已组建468家农村商业银行,122家农村合作银行,1803家农村信用社,1071家村镇银行,7839家小贷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但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仍然明显,运用金融相关指标测算,我国农村金融在我国整体金融中的比重很低。2005—2012年,农户储蓄/GDP平均只有0.133387,而农户贷款/GDP为0.04999547,并且,农户储蓄明显高于农户贷款,农村金融发展明显不足(见表1-1)。

表1-1 农户储蓄/GDP和农户贷款/GDP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10—2013年

3.农村金融抑制政策效应

首先是“二元”金融结构特征形成。长期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呈“双重二元”结构特征,即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与农村民间金融二元对立,并且,农村金融所获得的金融资源包括机构和网点、人才、金融工具和产品等都相对不足,导致农村金融结构不完善,发展滞后,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服务弱化,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差,从而形成了农村金融与农村民间金融二元对立的结果。但农村民间金融却在国家体制和法律外运行,累积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第二,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政府的目标函数中包含社会扶贫、社会公平、农村社会稳定等因素,在干预农村金融时更多的是从社会效益目标出发,导致农村金融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和经济原则运行。政府的利率管制、低息扶贫贷款、农村金融结构抑制及农村金融机构承担了一定的政策性金融任务,农村金融机构所出现的运行效率较低、粗放经营、关系型贷款、信贷寻租、扶贫贷款使用效率和偿还率低、农村信贷配给等一系列问题,都反映了政府干预下的农村金融抑制所带来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问题。

第三,农民和农村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在农村地区,由于金融网点覆盖面不足,主要集中在乡镇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山区及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网点少,甚至是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存贷款都十分不方便。而广大农民一方面缺乏金融知识,另一方面缺乏抵押和担保,贷款难问题突出。农村小微企业由于缺乏财务制度、抵押和担保,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满足度低。2012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629906.60亿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109272亿元,占比16.2%,农户贷款36195亿元,占比5.4%,同期农户储蓄为54615.6亿元,农户贷款/农户储蓄为56.01%,农户储蓄有近一半被转移。

第四,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广泛。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导致金融结构失衡、信贷配给、金融体系缺乏效率,这是产生非正规金融的制度性根源(麦金农,1973)。在金融抑制的条件下,信贷优化配给给收入和财富处于上层的借款人,低收入的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并不能获得有效的信贷支持,只有采取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助长了农村民间金融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民间借贷的高利化发展。

二、金融资源理论

金融资源理论是由白钦先教授(1998)在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提出,并进一步发展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白钦先教授认为:金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并且是一种具有极端战略重要性的资源;金融资源由于配置的是货币和信用,通过货币和信用的配置,可以影响和调动其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因此,金融资源是一种可以配置其他一切资源的特殊资源(张荔等,2011)。金融资源论的创立,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一次整合与超越,推动了传统金融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在资源逻辑上进行联系,从而把传统金融理论分析框架推向更高的层次(郭金龙等,2006)。白钦先教授(2000)在金融资源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要注重金融与经济相互协调前提下的金融资源配置。

1.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并不完全有效

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机构逐渐多元化,金融产品和工具层出不穷,信贷总量不断增长,但M2/GDP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这几年M2/GDP值的快速提升,却反映出我国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浪费严重(曾康霖,2005)。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金融多元化后,农村金融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格局,并且,近年来,政策上也在向支持“小微”和“三农”倾斜,农村金融机构在产品和工具上也不断创新,“小微”和“三农”贷款余额不断增长,但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这充分说明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仍然缺乏效率。

2.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失效助长了农村民间金融

我国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但农村金融资源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失效集中表现在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上。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多,农村金融产品和工具不断创新,但广大的农村居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在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广大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寻求民间融资渠道,促进了农村民间金融的兴旺,推动了各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形式的发展。因此,增设农村金融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贷款难和民间金融问题,我们应该从金融资源角度考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双方在掌握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双方在交易中的地位不同,信息掌握相对充分的一方为牟取利益可能采取让另一方受损而己方受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在信息经济学上被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经济活动的一方主体,为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对他人不利的行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指因为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优势一方会根据自身的信息优势而进行损害他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信息劣势一方因为很难防止信息优势一方的投机行为而不能进行有效决策,使得价格机制发生扭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下降。Arrow(1985)把信息优势划分为“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隐蔽行动”是不能为他人准确观测或臆测的行动,而“隐蔽信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对事态的性质有某些但可能不够全面的信息。

1.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识到市场失灵问题,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能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特别是在投资、就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信息不对称理论强调政府调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督、监管和调控,减少市场失灵现象,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2.信息不对称与贷款难问题

信息不对称理论拓展了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视觉,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实际生活当中,商业银行等具有金融中介职能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克服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赵鑫,2013)。金融运行中,存在着普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金融机构为了减少自身的风险,必然对借款人采取“软硬”抵押、提高利率和附加其他贷款条件等措施。这些措施一方面增加了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难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的实际利率负担。

3.农村民间金融具有信息优势

农村民间金融主要发生在农村领域,发生在“熟人社会”,借贷双方具有相对对称的信息,贷款方对借款方的品德、能力、偿债资金来源、保障等各方信息都相对了解,从而能判别出信贷风险,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从事关系型贷款业务。农村民间金融正是由于其信息优势和贷款的便利性,在目前金融得到广泛发展的今天,仍然在广大农村生根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