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

目前,许多家长和幼儿园都特别注意改善幼儿的生活条件,以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多样的玩具来满足孩子身体发育和开发智力的需要,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普遍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我在我们幼儿园就幼儿心理状况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有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社会性行为问题。主要有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说谎、抗拒或不服从老师和家长教育指导,以及嫉炉、以强欺弱、恶作剧、骂人或说粗话、不能与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性行为,等等。其中好打架、恶作剧、骂人说粗话等行为,男孩子明显多于女孩。

二是个性和情绪问题。主要有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懦弱、爱哭泣、多动、懒惰、自卑、抑郁、过分敏感、神经紧张等。其中任性和自私是最普遍的。娇气,女孩多于男孩。女孩的个性和情绪问题多于男孩。

三是习惯问题。主要有睡眠困难、不好好吃饭、吸吮拇指、言语有障碍、玩弄生殖器、咬指甲和衣襟、尿床等,最常见的是睡眠困难和不好好吃饭。习惯性问题小班多于大班。

四是学习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

以上四类问题所占的比重为:个性和情绪问题占39.1%,社会性行为问题占36.8%,习惯问题占16.6%,学习问题占7.3%。从总体看,每个孩子都有一些不同性质的毛病,而且男孩的问题普遍多于女孩;分年龄看,年龄越大,问题越多。

幼儿之所以发生以上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除某些先天因素外,更多的是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父母亲的个性和文化素养有关;此外,也有幼儿园教师方面的问题。总之是我们成人在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上存在着某种缺陷。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的心理发育影响着生理发育。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儿教师,要在抓对幼儿的营养补给和智力开发的同时,特别注意他们心理卫生问题,这对幼儿健康成长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一、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按教育规律实施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幼儿期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抑制过程发育不完善,因而幼儿的兴奋抑制不平衡,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表现出幼儿易于激动、好动;又由于幼儿的大脑神经细胞脆弱且易疲劳,所以精力不易集中,集中了又容易被新鲜刺激所转移。为此,在幼儿园,老师要注意组织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内容,科学地安排好教学时间,还要特别注意教育方法,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师和父母要注意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不给孩子消极的心理刺激,因为自尊心不同的孩子表现在生活和学习上具有不同的态度。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表现积极,与他人相处和睦,对周围的事物很感兴趣,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孩子具有创造力,无论干什么都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他们精力充沛,很少生病,而且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较强的意志。而自尊心不足的孩子,各种表现则相反。

家长和幼儿教师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恐吓和打骂孩子。如,孩子生病不肯吃药,父母不应说“你不吃药,等一会儿派出所的警察来抓你”,或者说“猫咪会来咬你”“疯子会来打你”等。有些父母亲脾气暴躁,喜欢大喊大叫,经常恐吓打骂孩子。这样的孩子在父母亲的影响下,遇事常表现出懦弱、畏缩,有时又出现逆反、不服管教等畸形心理倾向。所以,一个真正懂得幼儿教育的老师或家长,与孩子相处时总是态度和蔼可亲,对孩子的要求先讲清道理,使孩子能听得懂,乐于接受,然后再恰如其分地加以督促检查。

二、情感和谐的家庭气氛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情感易于变化,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欢乐情绪的主要源泉,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情感明显地影响着幼儿身心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让孩子感受到温存、抚爱,激发起孩子对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愿望。

三、健康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因素

健康的情感交流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爱的桥梁,也是孩子增长知识,形成优良品格的重要途径。现在还有不少家长尚未意识到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不能以孩子的思想行为反思自己,而是把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强加于孩子。有些家长高兴起来抱着孩子又亲又吻,百依百顺;不高兴时,把孩子一推,不闻不问,甚至拿孩子当“出气筒”,无端训斥打骂。久而久之,孩子掌握了父母的思想行为变化的规律,趁父母高兴时,便提出许多无理要求以图得到满足;而当父母不高兴时,立即处于戒备状态随时准备自卫。如此,孩子的心理总是处于一种神经质的不平衡状态中,肯定不能健康发展。还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注意对孩子智力开发,除了生硬地教孩子语文、算术,还有过早的定向培养。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学习好,将来能出人头地,一鸣惊人。殊不知,这种凭家长意志片面培养,使孩子不能全面发展,弊端很多。幼儿首先需要的是做人的教育片面培养,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负担,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欢乐生活,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摧残。相比之下,幼儿更需要的是与父母有真挚的感情和语言的交流,生活中融洽的感情交流会使幼儿记忆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时活跃起来,而威逼、利诱则可能会养成孩子察言观色、投机取巧的心理和孤独、冷漠的性格。

所以父母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不断肯定他们的每点进步,并把与孩子进行健康的情感交流作为自己的职责,务必在百忙中每天挤出一些时间和孩子进行友好的和谐的谈话,倾听孩子的心声,探视他们的内心世界,调动他们情感上的积极因素,使孩子感受到大人的信任、尊重和希望。引导幼儿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初步的自我评价,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

四、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

人们常说“孩子是望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那么他们对孩子面对面说教就很难收到效果。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心里并不欢迎,但表面上还是热情招待,等客人一出门,却说:“真讨厌,可走了!”这样孩子脑子里就会打上“招待客人可以用两种面孔”的烙印。

如果父母对工作、对同志、对长辈、对孩子都真诚相待,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与人为善、诚恳正直友好,孩子也会仿效。

稳定的家长形象也表现在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上。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不一致,甚至为此而争吵,会导致孩子是非不清,无所适从,这对孩子个性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家长应做到:第一,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有分歧意见,背后去统一认识;第二,任何时候不要对孩子撒谎,谎言、说话不算数会失去孩子对家长的信任;第三,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给予答复,如果不会,可如实告诉孩子,千万不可胡编乱造搪塞孩子,或因感到失面子而训斥孩子。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既是长者又是朋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既尊重你又听你的教导。因此,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提高自身文化和心理素质的修养,生活充实,情操高尚,待人热情诚恳,保持情绪稳定,讲究礼貌,语言优美,态度亲切,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独生子女的特点就是一个“独”字。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决定了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受到过多过细的照顾,容易产生娇气;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容易滋长傲气;自幼独自玩耍,容易形成孤僻。独生子女中绝大多数智商很高,但普遍的弱点是任性,害怕困难,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怎样改变独生子女意志上的弱点,我看主要是得给他们创造一些独立生活的机会,

让他们与同龄小朋友多交往,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相互制约,相互摩擦,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困难,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头”,尽量创造这样一些条件,锻炼孩子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包办代替过多,幼儿经常处在全面周密的保护下,势必造成他们依赖、怯懦等消极品质。所以,让孩子担负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对养成他们自信、勇敢、果断的品质是很有帮助的。

培养儿童良好性格,关键是在于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有的孩子往往对他人缺乏尊重感,过于任性;有的不爱劳动,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对社会规范缺乏认同感,合作性差,攻击性强。对此,家长要教会他们学会察觉并尊重别人的意愿和需求,学会察觉并同情别人的情绪和处境,并能按照别人的要求和评价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已形成不良性格的孩子,要下大力气进行矫正,矫正要早动手,不要幻想“孩子长大懂事了,自然而然就好了”。矫正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急躁,不能企图几日内解决问题,要给儿童讲明道理,严格地反复训练。

(此文刊登在1991年10月《宁夏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