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5辑)
- 李兴洲 白晓 张琦主编
- 2字
- 2025-02-18 06:08:19
特稿
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刘晓山[1]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目标,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必须要完成好的任务,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长效举措。当前,我国的教育扶贫工作除关注义务教育和“两后生”教育外,应重点考虑农民教育培育、基层干部专业培训、新形势下农村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脱贫攻坚 相对贫困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一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脱贫攻坚的指导意义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全文始终贯穿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个主线,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我国国家治理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决定》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度、科技、发展和安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十九届四中全会有开创性、历史性、里程碑意义。
《决定》中与扶贫相关的主要有三句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脱贫攻坚的指导意义,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化了扶贫工作的战略地位。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有关扶贫的论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扶贫工作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十九大把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进一步确定了扶贫工作在我国治国理政当中的战略定位,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明确了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及其战略意义。对于2020年以后如何定位贫困,中央层面此前没有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意味着从中央高层来讲,在新的历史征程、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对扶贫工作的定位是不明确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也将其定位为我们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部分,这说明在发展过程中,相对贫困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历史性问题。相对贫困不解决,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更广的领域、更长的历史时段,给予扶贫工作更明确、更重要的战略定位,为做好扶贫工作,继续推进扶贫领域的理论实践研究坚定了信心,提供了指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扶贫工作以及扶贫领域的理论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决定》有关扶贫的三句论述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三句话分别对应着目前、近期、长远三个不同的历史进程和历史阶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到2020年高质量地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完成十八届五中全会给脱贫攻坚战赋予的三大历史性任务: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那么2020年以后怎么办?2020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后,脱贫摘帽的县域都有一个巩固脱贫成果的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之后,需要做的便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涉及相对贫困概念的理解、定位。如果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扶贫工作主要借鉴国际经验,当前的六大扶贫体系更多是原创性的、延伸性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与十九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完成进程相一致,即中华民族复兴、现代化完成之时,将相对贫困缓解到一定程度,这为推动扶贫研究或者下一阶段制定的扶贫战略指明了方向。
第三,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脱贫攻坚战后中国扶贫战略转型的重点,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解决相对贫困的着力点是建立长效机制,理解长效机制,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上扶贫工作的机制体制安排。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如何寻求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机制。对于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为主的扶贫开发阶段不同,如今更多纳入了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在整个治理体系当中,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是对于研究和推动相关工作提供的一个战略性指引。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今后研究、工作和战略的重点放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上,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第四,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明确的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支撑。贫困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都与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相关,将这套机制嵌入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当中,为研究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在此之前,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学术性和学理性的探讨,而现在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扶贫减贫研究提供了制度性与政策性的保障。
第五,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贫困治理能力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部分。在脱贫攻坚期间,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五级书记一起抓、考核问责、第三评估、专项巡视等,都是在脱贫攻坚领域探索如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基础和背景,贫困治理能力的提高必然会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 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脱贫攻坚主要论述的体会
笔者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在脱贫攻坚中的本职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目标。脱贫攻坚“最吃劲”时,要“靶心不散”“响鼓重锤”,聚焦、瞄准、精锐、挂牌督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不能变,而且要增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指示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必须要完成好的任务。要继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推进脱贫攻坚经验总结工作,提炼脱贫治理经验,将其上升到国家治理和世界减贫治理层面,为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在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贫困群众和边缘收入群众集中的贫困村营造一种氛围,保持一系列举措,建立一个监测机制,培育好“三类人”,即继续营造一个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氛围,保持一系列长期坚持的减贫制度或举措,建立返贫监测评估保障机制,培育好传承精神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教书育人和科技文化发展提升素质的铺路人、乡亲们身心健康的守护人。
三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长效举措。在总结脱贫攻坚经验、提炼脱贫攻坚精神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扶贫理论为指导,我们联合大专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和扶贫部门等的相关同志,加强对当前扶贫政策的梳理、总结,分轻重缓急、短中长期,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长效举措,研究制定“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研究提出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工作对象、政策措施、组织保障意见,推动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 当前脱贫攻坚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农村存在几个潜在的问题。一是乡村干部问题。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结束之后,贫困地区的干部,尤其是村干部能力素质,能否适应巩固成果的要求,还存在不确定性。二是农村的产业、农民的就业问题。部分地区和少数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没有科学规划、没有科学头脑、不遵守市场规律发展产业的问题依旧存在。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依然有45%的收入来自务工。三是农民的教育问题。一方面是主人翁意识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是科学文化技能素质培训培育问题。四是农村、农民、农业的规划问题。农村空心化、农民城镇化、农业规模化等新变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治理挑战。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脱贫攻坚方面,建议大家在义务教育和“两后生”的教育上下功夫外,还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探索和工作。
一是对农民的教育培育,培育教书育人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铺路人。
二是对基层干部的专业培训,包括产业、就业、治理、新的科技运用等方面。
三是新形势下农村的社会治理研究,包括东西协作、行业倾斜、乡村规划、产业布局、文化建设等方面。
(在2020年1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
[1]刘晓山,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工作组组长,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与扶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