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教育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的重要作用

张志勇[1]

【摘要】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收官之年。在后脱贫攻坚阶段,教育对扶贫的作用越来越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支撑作用;二是精准化扶智作用;三是战略性支持作用。

【关键词】后脱贫攻坚阶段 教育扶贫 教育扶智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收官之年。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更是对人类社会消除贫困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实现整体脱贫之后,一方面,我国仍将长期面临巩固脱贫成效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我国扶贫事业将进入解决相对贫困、防止新的贫困发生的扶贫事业新阶段。

在后脱贫攻坚阶段,教育对扶贫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弱,而且会越来越强。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支撑作用。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必须为每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精准化扶智作用。治贫先治愚,治愚必培智。教育必须通过更加有力的教育公共服务,帮助特殊群体儿童获得进入社会的能力。三是战略性支持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解决贫困的根本举措,教育在促进贫困群体就业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夯实基础,填平教育财政鸿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省域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越来越大。以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高的北京市和最低的河南省为例,2018年,北京市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拨款分别为34056.72元、64382.26元,河南省则分别为6801.84元和10674.31元,北京市分别是河南省的5倍和6倍。我国省际教育财政投入上如此大的差距,严重限制了财政薄弱省份保障乡村教育、贫困地区教育的基本能力。教育财政保障薄弱的省份,没有能力把更多的资金投向贫困地区、投向广大农村、投向家庭贫困儿童。国家从发挥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战略高度,要进一步通过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利用教育财政增量努力缩小省际、区域之间生均教育投入的差距,大力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保障能力,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减少因教育贫困产生经济贫困的土壤。同时,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临困难的县,中央财政要给予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专项支持。

二是共享资源,填平教育数字鸿沟。让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地区的孩子利用“互联网+教育”,享受到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当前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公共政策选择。但是,因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投入欠账多,越是广大乡村、边远地区以及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输送优质教育的地区,越是没有条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在居家学习的学生中,有1/3的学生家中没有可用于网络学习的电脑,10.41%的学生家中没有连接互联网。国家必须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填平教育数字鸿沟。首先,要让边远、贫困家庭的孩子具备基本的网络教育终端设备;其次,网络信息资源供给渠道要畅通,具备基本的带宽条件;最后,要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教育资源。

三是聚焦重点,填平家庭资本鸿沟。在我国进入后脱贫攻坚阶段之后,防止新贫困的发生将成为我国扶贫事业的战略性任务。在这方面,保障好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权益,已成为教育扶贫的战略任务。在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权益保障方面,要特别关注孤儿、残疾儿童、因病因故导致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丧失家庭教育监管能力的儿童。特别是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成本特别高,同时康复机构、教育机构严重不足,许多地方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儿童康复和受教育的需要。国家应进一步健全特殊儿童群体教育权利保障机制,这是通过教育扶智、遏制后备贫困人口大军增长的最根本举措。

四是强化支撑,填平教师资源鸿沟。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办好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防止因教育贫困带来的经济贫困,必须从战略上为贫困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家师范教育的龙头,将积极创新公费师范生培养体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同时,也将会同地方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积极支持地方师范院校为乡村教育提供优秀师资。同时,建议国家继续完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和生活保障体系,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提供周转住房和购房优惠、提高生活和交通补助、职称职务晋升实施优惠条件等政策组合拳,真正让乡村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五是保障就业,填平社会资本鸿沟。高质量的就业是解决贫困、防止贫困的重要举措。但是,越是贫困家庭、越是特殊儿童群体,越是缺乏谋生就业的社会资本。教育具有通过提高就业技能防止贫困的“临门一脚”的独特优势。应充分发挥国有骨干企业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议采取企业招工与高等学校招生相统一的新机制,以充分调动企业、高等学校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在这里,国家要舍得拿出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国有骨干企业要舍得拿出优质就业岗位,招收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进入高校接受教育、保障就业。国家要通过各种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校企合作。


[1]张志勇,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教育政策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