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理论方法综述

本书在研究供应链中竞争公司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涉及了管理科学中的一些方法论,主要有博弈论、契约理论、收益共享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以前供应链研究中就被学者所应用。本书是在前人学习和应用的基础之上,将几种方法综合,从新的视角,研究了在供应链中竞争公司间的竞争与合作。下面将对几种理论应用的成果进行大概的介绍。

2.2.1 博弈理论

博弈论是现代经济与管理学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供应链这个由不同群体参与的系统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供应链研究过程中,最初使用的模型是Nash(1951)所提到的博弈模型,后来Roth(1995)、Rubinstein(1982)的研究将讨价还价模型引入供应链的研究过程。Arrow(1965)、Pratt(1964)和Yaari(1969)用博弈模型分析供应链中风险问题,Kihlstrom(1981)提出了两个人的讨价还价模型,用博弈模型得出了当一个参与者的利益增加,他的风险也会增加的结论。Bacharach & Lawler(1981)、Schelling(1960)、Cutche-Gershenfeld(1995)以工业生产为背景,用博弈模型讨论了在讨价还价模型中,参与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在产量竞争方面,博弈模型为研究合作竞争机制提供了流行的工具,学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Chiang(1994)、Corbett Groote(2000)、Viswanathan & Wang(2003)。一些文献同样采用博弈论讨论了销量和订单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最大化地节约生产成本和获得利润,如Sucky(2005,2006)、Chan & Kingsman(2007)、Heuvel(2007)、Dai & Qi(2007)。在应用博弈模型研究最大化价格和订货量方面,做出贡献的还有Abad(1994)、Lee(1993)、Lee et al.(1996)、Kim & Lee(1998)、Jung & Klein(2001,2005)。用博弈模型研究了市场的扩展和价格对需求的影响的还有Freeland(1982)、Lee & Kim(1993,1998)、Sajadi et al.(2005)。博弈模型在研究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假设前提能和供应链中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契合。大量的学者应用博弈模型来研究供应链,不仅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就,还对解决供应链中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2.2 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可以在供应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可以通过有形或者是无形的契约,使得供应链中的参与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按照契约上的条款行动。Spengler(1950)设计了一个关于价格的简单契约,通过依照契约行动,参与者获得自己的最大化利润。Cachon(2003)则是为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效益,而制定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契约。Lim & Ho(2007)、Ho & Zhang(2008)指出,有时供应链中参与者的行动失败是因为有太多的契约存在。Katok & Wu(2006)则是得出了可退回和收益共享契约在供应链运营中的不同作用。根据契约研究的不同出发点,可以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归纳成几个方面。以数量折扣为出发点研究供应链中的合约理论的有Lal & Staelin(1984)、Monohan(1984)、Lee & Rosenblatt(1986)、Dada & Srikanth(1987)、Weng(1995),这些观点在Dolan & Frey(1987)、Gallini & Lutz(1992)的文章中被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总结。上述供应链契约理论的研究基础是需求量确定,而现在的研究则都是建立在需求量随机的基础上,如Bernstein & Federgruen(1999),Chen、Federgruen & Zheng(2001)。从单一的公司采购决策出发,对现实的契约制定的研究包括Scheller-WolfTayur(1997)、Duenyas et al.(1997)、Moinzadeh & Nahmias(2000)。此外还有对供应链合作过程中没有合同和有合同时的比较研究,包括Iyer & Bergen(1997)、Fisher & Raman(1996)、Aviv(1999)、Aviv & Federgruen(1998)、Gavirneni et al.(1999)。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在供应链的合作过程中离散型的合同在合作中的作用,包括Corbett & Karmarkar(2001)、Erhun et al.(2000)、Ha et al.(2000)、Majumder & Groenevelt(2000)。契约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大量应用,不仅为供应链中公司间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契约越来越重视。

2.2.3 Hotelling模型

经济学家在试图研究资源所有者的行为问题的时候,常常会使用Hotelling模型,如Hotelling(1931)、Levhari & Leviatan(1977)、Dasgupta & Heal(1979)、Farrow(1985)。当模型被赋予具体的数据时,所有者的表现将更加复杂,如Farrow(1985)、Stollery(1984)、Miller & Upton(1985)、Halvorse & Smith(1980)。成本函数在现在或者是积累模型研究中成为主要的争议点,无论是在理论模型层面还是在实证研究层面,如Hansen & Singlenton(1979)、Cairns(1981)、Epple & Hansen(1981)、Stollery(1984)、Epple(1985)。Hotelling模型主要用来分析企业在市场中的分布结构,很多问题的研究都是关于垄断市场的研究,以在竞争中寻求一种均衡,如Smithies(1941)、Losch(1967)、Greenhut & Ohta(1972)、Benson(1980)、Ohta(1980)。Capozza & VanOrder(1978)、Villegas(1982)在文章中对模型的特点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对其进行分类,使得Hotelling模型可以更好地为学者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