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马纽埃尔·夏布里埃
(Emmanuel Chabrier, 1841.1.18~1894.9.13)

19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法国的音乐家们几乎都在努力抵制瓦格纳风格的音乐。自瓦格纳去世,情况有了迅速变化,就像罗曼罗兰在《今日音乐家》中指出:“从1885年开始,瓦格纳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弥漫在所有艺术家的思维中,甚至影响了巴黎大多数杰出的宗教人士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作家们不仅仅讨论音乐问题,还从瓦格纳式的思想角度来评判绘画、文学和哲学。”夏布里埃是瓦格纳的狂热崇拜者和宣传者,但他之所以至今仍然被大家所铭记,主要是因为其风格与瓦格纳完全无关的歌剧《身不由己的国王》。

夏布里埃的父母同柏辽兹的父母一样,不愿意让儿子以音乐为职业,而是让儿子学习法律。虽然如此,夏布里埃仍然跟随私人学习音乐,甚至在巴黎的内政部任公务员之后仍将大量业余时间花在与艺术界名流的交往上,他的朋友中有诗人魏尔伦和孟德斯(二人后来都为他写过脚本),还有许多画家,如马奈;当然也不乏法国音乐界的著名人士,如福雷、肖松、迪帕克、丹第等人。这个圈子后来成为法国宣传瓦格纳运动的主要团体“小拜罗伊特”。

1880年,也就是夏布里埃在慕尼黑观看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年之后,他毅然辞去了政府的公职,专心从事音乐创作。最初,迫于经济的压力写了一些轻歌剧。在这一领域,早在1877年他就已有成功之作《星星》。1883年,作为合唱团的指挥在巴黎上演了几部瓦格纳的作品之后,夏布里埃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具有浓郁的瓦格纳风格的歌剧《格温多林》。该剧于1886年首演,可惜观众冷淡的态度与作曲家预期的效果大相径庭,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巴黎公众对德国风格的音乐仍然持反对态度。与此同时,夏布里埃开始构思喜歌剧《身不由己的国王》。该剧完全回避了导致《格温多林》失败的因素,1887年的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夏布里埃一夜成名。实际上,这部歌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恩斯特·范·迪克和指挥菲里克斯·莫特尔的精彩表现。1889年,在莫特尔的热情协助下,《格温多林》在德国各地上演——特别是在慕尼黑和莱比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夏布里埃去世时,手头正在写作的歌剧《布里兹伊斯》仍然是瓦格纳风格的。

夏布里埃去世十年后,德彪西走出了一条具有革新精神的、完全属于法国风格的歌剧创作道路,使法国走出了已日渐衰微的瓦格纳风格的阴影。但我们不能忘记,在歌剧艺术的史书中,夏布里埃这个遵循了瓦格纳风格的法国作曲家曾留下了的有力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