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马尔索
Bomarzo
剧情梗概
第一幕,第1场:牧童(男童或女高音)在唱一首哀伤的旋律(作曲家运用了14世纪的曲调),博马尔索公爵比尔·弗朗西斯科(男高音)遭受着内心的谴责。他站在石雕“地狱之门”前,被劝服用可保长生不老的奇药。但这其实是毒药。故事的倒叙开始。第2场:小时候比尔一直被哥哥们打扮成一个小姑娘。苛刻的父亲吉安·孔拉多(男低音)嘲笑他的懦弱,拖着他去看一个神秘的魔镜。比尔从中看到自己不断向下坠落的命运,产生了有人在跳恐怖舞蹈的幻觉。这种压抑将伴随他一生。第3场:比尔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但他还是很惧怕父亲。占卜家(男中音)说他能长生不老,使用法术召唤魔鬼来保护他。人们听到了孔雀在花园里不祥的啼叫。一个报信人说老公爵吉安在佛罗伦萨受到围攻而身负重伤。第4场:为了讽刺儿子比尔缺乏男子汉气概,受伤的老公爵送他到名妓潘特西里亚(次女高音)那里,她的放荡美艳反衬出镜子中的他虚弱无力。潘特西里亚嘲笑他时,也劝他“把心中背负的镜子打破吧”。第5场:老公爵弥留之际。比尔十分沮丧,他那将要继承爵位的哥哥基洛拉莫(男中音)却巴不得父亲快点儿去世。两人在洗澡时,基洛拉莫为了炫耀力气却失足撞死在岩石上。比尔想救他,但是祖母狄安娜(女低音)却劝他别这样做,她告诉他:“现在你是公爵了。”第6场:比尔被宣布为公爵的盛大庆祝仪式上响起了格里高利荣耀经的旋律。祖母把他引荐给可爱的朱丽娅·法奈斯(女高音),告诉他两家联姻的好处。这时他的弟弟马尔巴勒(男中音)带着朱丽娅离开。比尔受到父亲幽灵的纠缠。第7场:马尔巴勒邀请朱丽娅跳舞。喃喃自语的比尔辨认出那些未被雕刻的神秘石头后,他已经真正拥有了博马尔索。他的想象中出现了一段自己与朱丽娅、潘特西里亚和他的奴隶阿布尔(哑剧演员)共舞的完美芭蕾场景,而现实中他们却争夺着能真正控制他的权利。第8场:从皮卡迪反对查尔斯五世的战场返回之后,比尔开始崇拜一个匿名的贵族。其实那是他对自己的理想化幻觉。当他揭开邻近的镜子时,“地狱之门”的幻觉出现了。在疯狂中比尔打碎了镜子。
第二幕,第1场:在朱丽娅演唱牧歌时,比尔怀着异常的嫉妒瞪视着马尔巴勒。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把红葡萄酒泼在朱丽娅的裙子上。那些污点像一些带有预兆的符号刺痛了人们的眼睛。第2场:比尔与朱丽娅结婚了。比尔在新房中看到了很多恶魔,朱丽娅却浑然不觉。第3场:比尔无法真正获得朱丽娅的爱情,他想到了那些仍旧没有雕刻好的神秘岩石。之后是一个颇带色情意味的舞蹈,虚幻中的比尔和朱丽娅迷失在纠缠在一起的人群中。合唱队用30种语言轻声呢喃着“爱”这个字。在梦境中,比尔拥有了朱丽娅。第4场:在宫殿的长廊中,他拥抱了一尊人身牛头雕像。当他不可名状的冲动让他自己从与祖先一起的幻想中清醒过来时,他发觉这就是自己的命运,不能再靠那些神话中的幻象过日子了。第5场:比尔由于忌妒心和挫败感而发狂,他命令占卜家诱惑马尔巴勒进入朱丽娅的寝室,阿布尔抓住马尔巴勒后杀死了他。第6场:博尔马索花园中雕刻好的岩石记录了比尔糊里糊涂一生中经历。占卜家让比尔在他占星时喝下长生不老药,但是占卜家周围那些像木乃伊一样的术士警告他,这样是对天意的挑战。马尔巴勒的儿子尼古拉斯(男中音或男高音)在长生不老药中下毒,为死去的父亲报仇。第6场:比尔又回到“地狱之门”(第一幕第1场的场景)前,但是这时已经是弥留之际了。所谓的长生不老已经转化为石雕的永恒。牧童来到垂死的公爵面前,亲吻他的面颊。那首14世纪的悲歌旋律再次响起,博尔马索恢复以往的纯净与和平。
评介
受华盛顿歌剧协会委约创作的《博马尔索》是一部康塔塔式的作品,希纳斯特拉酝酿了三年。作品问世之初被人指责“美声掩饰下的色情”,甚至还遭到禁演,作曲家在1970年推出了音乐会组曲,直到1972年才再次上演舞台版本,最终希纳斯特拉还是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意大利,讲述了患有性强迫症的博马尔索公爵的悲惨命运。主人公比尔·弗朗西斯科是博马尔索显赫的奥西尼家族公爵,故事发生在雕刻了富有文艺复兴时期特有扭曲化怪异图像的火山岩石花园中。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试图打乱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关系。全剧分为15场,每一场都包括了古希腊传统的呈示、冲突、解决的戏剧结构模式,场之间用间奏曲连接。整部歌剧将比尔的真实生活经历进行了重组,同时叠合了真实与梦境。
希纳斯特拉运用了文艺复兴的音乐结构以加强音乐内部结构的联系,加以舞蹈因素的运用,具有非同寻常的声乐与器乐效果。例如合唱与博马尔索这个具有刚强性格的角色在窃窃私语之间的对比。另外,使用了羽管键琴、曼陀林、维奥尔以及68件打击乐器等非常规管弦乐队乐器,也让合唱尝试嘶嘶声、嗡嗡声、喊叫声、说话声等不同的声音效果——例如序曲中石像幽灵窃窃私语的独特声音。
这部作品运用了十二音序列、微分音、机遇作曲、音簇等丰富的作曲技法。作曲家用半音化的十二音序列与静止的全音列音簇之间持续的对峙展现岩石的坚固。整部歌剧采用了呼应式的结构,开始与结束时都运用了C的音簇,而第二幕开始于G的音簇。这使两个静态的抒情场景——第一幕牧童歌唱与第二幕朱丽娅所唱牧歌之间构成了5度关系。为了达到对纯洁与罪恶、梦境与现实、爱与拒绝、美丽与残缺等等对峙关系构成永恒的主题相呼应,序列原形、变形、派生序列的布局与第一幕第7场的梦境、第二幕第4场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两段音乐的序列移位各自开始于F#与C上,这也就是原形序列的开始与结尾的音高,使蕴含了对峙关系的序列也具有了戏剧性的结构发展。这种循环化结构在同时涵盖了梦境与死亡的永恒的第二幕第6场悲歌间奏曲中达到了终极。该剧可以说融合了中世纪的诡异、艺术的创新、原始的欲望与西班牙式的虔诚宗教情愫等丰富的戏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