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郎赫赫呢哪,给根

歌曲《乌苏里船歌》

作词:郭颂 胡小石

改编:汪云才 郭 颂(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

《乌苏里船歌》作于1962年,是歌唱赫哲族人民辛勤劳动和幸福生活的一首艺术歌曲,20世纪中叶曾风靡全国,它让太多的人知道了乌苏里江和大顶子山,认识了勤劳朴实的赫哲人,被誉为一首歌唱响了一个民族。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曾给郭颂写信,称:“我是由于你的《乌苏里船歌》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美丽的一片土地。”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乌苏里船歌》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今天,经由那英、李健演绎为流行歌曲,使得它以新的面孔被大家传唱。

这首歌曲由ABA三段体组成,前奏有很强的画面感,一下子把人们代入碧波浩渺的乌苏里江。A段,由表达喜悦之情的衬词“啊郎赫赫呢哪”组成,这是站立船尾的渔民,手摇双桨时的歌唱和大顶子山谷的回声。

B段,为全歌的主体,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想情郎》再创作的,原民歌只有四个音两个乐句,为表达赫哲人歌唱幸福新生活和对党的感激之情,词曲作家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素材。

三段歌词唱完后,A段完整地再现,“啊郎赫赫呢哪”又响起,既是呼唤又是回声,好似满载丰收的小船在渐渐逝去,一声“给根”饶有兴趣地为全曲画上了句号。词作家胡小石是这样解释“给根”的含义:它是赫哲族传统说唱伊玛堪的结束语,好比是汉族说书的“且听下回分解”。


⊙闲文逸事答问录

这首歌本是郭颂、胡小石、汪云才三人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而作


乌苏里船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乌苏里船歌》本是郭颂、胡小石、汪云才三人为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度身定做的作品,经过几个月的打磨,终于在1962年春天完成。“哈夏”开演前,郭颂被国家文化部抽调赴日本等国巡演,阴差阳错,日本倒成《乌苏里船歌》的首演地,途经香港时,又被唱片公司抢先做了录制,待回到北京做汇报演出后,“哈夏”早已闭幕了。

:听说这首传唱了四十多年的歌曲还惹上过侵权官司?

:是的。1999年,郭颂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唱了《乌苏里船歌》,因大受欢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说,我们一直把它当作是赫哲族民歌,原来是首创作歌曲啊!节目播出后,饶河县四排乡政府及双鸭山赫哲族研究所以侵犯赫哲族著作权名义,将歌曲作者和中央电视台告上法庭。历经四年时间,《乌苏里船歌》版权纠纷尘埃落定,北京高法终审判决该歌为“改编”,赫哲族享有署名权,郭颂享有著作权和收益权。对此,音乐界反响强烈!在一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名誉会长吴祖强的意见:“采用民歌为素材,经过加工、变化、发展,结合新的歌词,构成整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做法属于歌曲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乌苏里船歌》是创作,不应看作是民歌《想情郎》的改编版。”为此,大家还在纸上签名,郑重表明自己的观点。

附录


嫁令阔是一种赫哲族民歌的泛称,它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多为即兴之作。“赫呢哪”“啊郎赫赫呢哪”是它特有的衬词。

伊玛堪则是赫哲族民间说唱形式的称谓,是“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它有说有唱,无乐器伴奏。每一段开头都拉长声说个“啊郎——”,由唱转说时,还说“额乞合西安切啊日纳——”,意思是“记住了没有?”

《乌苏里船歌》就是词曲作家根据嫁令阔和伊玛堪旋律为音乐素材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