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协同演进研究:基于中国木材产业
- 马晓琳 刘洪玉 王宏波
- 1437字
- 2025-02-22 11:41:54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重大转变既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产业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转变传统的粗放式、数量型的扩张模式,向集约化、质量型的高端化方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首要位置,确立了“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随后,相继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指导性文件,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做出具体部署。中共十九大报告中50余次强调创新,再次重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可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是大势所趋。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国木材产业应当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切实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木材产业作为森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维护生态安全、支撑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带动城乡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木业加工和木制品生产基地,被称为“世界木材加工厂”,人造板、家具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我国木材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累积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和森林资源限伐、停伐等政策的接续出台,以及原料林基地建设缓慢、质量不高、效益较差等问题,木材产业原材料供给不足的态势日益加剧;木材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科技贡献率较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的红利和廉价生产要素的投入,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木材产业的低价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木材产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初级产品和低端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无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木材产业为数不多的高端产品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落后产能庞大;等等。实践证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高耗低效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低碳时代的国际市场环境,也不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向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木材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创新是实现木材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根本路径[2],然而,本该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木材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资源整合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匮乏、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等问题[3],很难独自承担起技术创新的重任。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突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壁垒,有效汇聚知识、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充分释放技术创新的活力,引领技术创新的方向,保障技术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而推进木材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因此,探索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协同演进的规律,指明木材产业高端化发展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策略是当下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