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本书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产业演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学术文献,论述产业高端化发展、木材产业制度创新及制度创新评价、木材产业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评价、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1.1 关于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产业高端化发展程度和识别产业高端化发展阶段两个方面。

(1)关于产业高端化发展程度评价的研究。刘义成(2009)[4]从规模与效率、结构与体系、功能与机制、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了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评价尺度、方法与原则。欧阳平凯等(2009)[5]指出,产业高端化发展是产业从“低端”向“高端”不断攀升的过程,并从发展状况和支撑环境两个角度构建了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黄斌等(2014)[6]指出,产业高端化发展不仅指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还包含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并从全球创新能力、研发投入总量、产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业专利授权数和外资控制程度、品牌产品率等方面构建了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张威等(2014)[7]在分析产业高端化发展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从产业规模、产业创新、产业效益、关键资源、基础环境和政策环境等方面评价了我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张浩良等(2017)[8]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构建了包括技术创新比较、产业组织结构比较、经济效益比较、国际竞争力比较和绿色低碳比较指标的产业高端化评价指标体系。

(2)关于产业高端化发展阶段识别的研究。严士清等(2009)[9],黄由衡等(2013)[10]认为产业生命周期是制定产业高端化发展策略的依据,并分别利用Logistic生长曲线识别出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的高端化发展阶段。王国刚等(2014)[11],杨超等(2017)[12]提出在产业管理中践行生命周期理论有利于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并分别利用Gompertz曲线模型识别出肉牛产业和木材产业所处的高端化发展阶段。

1.3.1.2 关于木材产业制度创新及制度创新评价的研究

国内关于木材产业制度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制度的变革、节能环保背景下的应对制度建设、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技术标准修订以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构建等方面。关于制度创新评价的研究主要通过构建制度创新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具体行业或单项制度的创新水平,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发现关于木材产业制度创新水平定量评价的研究。

(1)关于木材产业制度创新的研究。李剑泉等(2007)[13],朱永林(2008)[14]指出,木材经营加工管理是有效防止非法木材流通的必要手段,要科学、规范地执行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李雪岩等(2016)[15],江秀奎等(2016)[16]指出,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制度存在定位不明确、执行边界不清晰等问题,滋生了腐败机会,抑制了木材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认为取消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制度是最优选择,严格界定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制度的执行范围是次优选择。邹毅实等(2006)[17],姚淑娥(2008)[18],沈杰等(2015)[19]分析了“林纸一体化”发展的动因,指明“林纸一体化”制度有利于实现产业与生态共生发展。梓叶(2014)[20]指出,排污收费制度导致家具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需要通过工艺创新对冲生产成本上升的风险。张亮(2017)[21],赵中平(2017)[22],刘春红等(2018)[23]分析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对造纸和纸制品业发展的影响,提出排污许可证制度有利于淘汰造纸和纸制品业落后产能,倒逼造纸和纸制品业技术升级。万辉君(2010)[24]指出,需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不断进行法人治理制度、财产权保护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投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促进造纸和纸制品业的持续发展。方志铃(2013)[25]通过对福建省木材加工企业的调研,提出需要通过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木材经营加工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监督管理、成立行业协会等举措促进木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田莉丽等(2012)[26]指出,需要尽快完善木材产业政府采购的绿色技术标准,引领木材产业技术创新方向。洪伟成等(2016)[27]指出,家具制造业技术标准的完善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修订技术标准,主动承担国际家具技术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工作,有利于提高我国家具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2)关于制度创新评价的研究。彭纪生等(2008)[28],仲为国等(2009)[29]利用政策量化标准操作手册,分别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制度进行评价。臧志彭等(2013)[30]构建制度创新“三位一体”评价模型,对网络文化产业1994—2011年的制度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孙蕊等(2015)[31]采用文本量化法统计分析了2010—2013年国家层级机构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度,并从“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两个维度评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创新水平。牛善栋等(2017)[32]以1949—2015年国家层级机构颁布的征地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制度创新力度、目标、措施三个维度评价征地制度创新综合指数,揭示征地制度演进规律。王宏起等(2018)[33]以“双创”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双创”过程、制度出台部门、制度作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双创”制度评价模型,对2015—2017年颁布的“双创”制度进行评价。

1.3.1.3 关于木材产业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评价的研究

国内关于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技术创新对木材产业发展的作用和探索影响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等方面。关于技术创新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微粒群算法、密切值法、熵值法等方法评价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现有的文献中关于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量化研究十分稀少。

(1)关于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印中华(2009)[34]指明中国木材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制约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木材产业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周小玲等(2009)[35],何双希(2016)[36]分别利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发现加强环境规制建设有助于激发造纸和纸制品业的技术创新。戴永务等(2014)[37]利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木材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市场化进程的关系,发现木材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市场化进程呈正相关。郑义等(2015)[38]利用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对木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发现在低碳背景下木材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王娟等(2015)[39]将人员和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经济效益和科技成果作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家具制造业2007—2013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发现家具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领先于其他工业行业。侯建等(2018)[40]运用SBM-DDF模型测算包括家具制造业在内的13个专利密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绩效,发现家具制造业是最佳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践产业之一。

(2)关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李廉水等(2005)[41]从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支撑力、技术创新体制四个维度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黄鲁成等(2005)[42]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研发能力、产出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了北京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李荣生等(2011)[43]从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微粒群算法测算中国高技术产业分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梁晓捷等(2017)[44]从技术创新方向、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质量三个维度构建钢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密切值法测算钢铁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王洪庆等(2017)[45]从投入、产出两个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改进熵值法测算了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关于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研究。官建成等(2009)[46],刘满凤等(2016)[47]分别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梁祺等(2012)[48],牛泽东等(2012)[49],肖文等(2014)[50],沈能(2010)[51]分别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陶瓷产业、装备制造业、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1.3.1.4 关于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两个方面。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产业发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协同关系,实践检验主要检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对水电、软件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效果。而把木材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将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纳入同一框架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尚未发现。

(1)关于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王艾青(2005)[52]指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均具有经济增长效应,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也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眭纪刚(2013)[53]在协同演化的框架下分析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认为二者既不是单向决定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相互决定关系,而是一种协同演化。焦雨生(2014)[54]指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协同演化的,并提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演化的TSCPⅡ模式。

(2)关于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践研究。许庆瑞等(2006)[55]通过对海尔集团创新与发展历程的考察,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指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是动态性的,企业生命周期处于不同的阶段,协同创新模式包含技术创新主导型、制度创新主导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主导型。吕玉广(2009)[56]依据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特征,指出技术创新是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励的,制度创新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是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和全方位的。孙晓华等(2011)[57]以中国水电行业为例,考察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蔡乌赶(2012)[58]以福建省软件业为例,从协同演化视角指出在产业发展中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协同演进的。特日昆等(2015)[59]指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演进机理和策略。解学芳等(2017)[60]归纳出文化产业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的关系与发展脉络,指出了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1 关于木材产业发展及产业演进阶段识别的研究

国外关于木材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成果较少,研究木材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成果尚未发现,而关于产业演进阶段识别的研究主要通过实证分析产业发展数据与产业生命周期模型的匹配状况来识别其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1)关于木材产业发展的研究。Shah(1998)[61]对印度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加强林业制度建设能够保证木材产业原材料供给,有利于木材产业发展。Rozelle等(2002)[62]利用回归分析法探讨木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制度创新是影响木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Lehtoranta等(2011)[63]以芬兰纸浆和造纸厂产业共生系统为研究对象,发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够提升产业的生态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Husgafvel等(2013)[64]通过对木材产业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加强欧盟的可持续发展倡议框架下的法律、政策和监管等制度建设能够提高木材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研究。Malerba(2006)[65]从分析知识需求与产业演化入手,论证了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发展是协同演进的。Ernst(2010)[66]以中国台湾IT产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专业化、学习和创新对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影响,发现融入创新网络有利于发现新的低成本机会,在产业高端化发展中至关重要。Azadegan和Wagner(2011)[67]通过分析353家制造企业的升级发展路径,发现创新在产业高端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关于产业演进阶段识别的研究。Klepper(1996)[68]在实证研究46个产业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于1996年正式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模型。Dijk(1998)[69]利用产业生命周期模型识别出荷兰制造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荷兰制造业的特征。Malerba等(1999)[70]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定量模拟和近似匹配识别出计算机产业演进的生命周期,提出了产业演进阶段识别的历史友好模型。随后,Orsenigo(2002)[71],Malerba(2008)[72]分别用历史友好模型识别了制药业、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Karniouchina(2013)[73]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利用49个产业共1957家企业的数据识别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1.3.2.2 关于木材产业制度创新及制度创新评价的研究

国外关于木材产业制度创新的研究集中在分析环境保护、国际贸易、政府补贴等制度创新对木材产业技术创新乃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方面。关于制度创新评价的研究,主要通过文本量化法获取制度创新的数据,定量评价制度创新的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现有的成果中关于木材产业制度创新的定量研究尚属空白。

(1)关于木材产业制度创新的研究。Runalls等(2002)[74]从分析森林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入手,研究环保制度创新对木材产业技术创新和原材料供给的影响。Barr(2004)[75],Laurance(2008)[76]对木材产业的原材料需求情况进行研究后指出,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和国际贸易制度以保证木材产业的原材料供给,促进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Bull等(2006)[77],Demurger等(2009)[78]通过分析大量的调查数据后发现,森林工业的种植补贴制度和森林资源保护制度有利于调动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促进木材产业的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完善。Hazuda和Khaustova(2013)[79]发现木材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投资潜力和较低的技术创新潜力,应从产业层面建立一套激励技术创新活动的制度体系,促进木材产业的发展。Vidakovic(2015)[80]分析了克罗地亚木材产业发展历程后,发现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投资制度建设是促进木材产业发展的关键。

(2)关于制度创新评价的研究。Libecap(1978)[81]以美国内华达州与矿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量化法详细解读每项法律、法规的改进内容和适用领域,选择15个指标定量评价了矿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创新程度,开创了制度创新量化研究的先河。Yarime等(2010)[82]在文本量化法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的脉络和演进轨迹。Schusser等(2012)[83]以社区林业为例,采用定量初步调查—定性研究—定量随访研究的方法,获取了林业政策的相关基础数据,并实证评价了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林业资源配置等制度的创新水平。Pardo(2012)[84]根据泛美科学技术网络提供的数据,评价了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墨西哥四个国家的科技制度创新水平,并分析了各国之间制度创新的异同。Girod等(2017)[85]以21个欧洲国家的550项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制度创新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评价了1980—2009年欧洲多国的制度创新情况。

1.3.2.3 关于木材产业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评价的研究

国外关于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肯定技术创新在木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等方面。关于技术创新评价的研究集中在分析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面,作者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评价了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在现有的成果中,关于木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的定量研究比较罕见。

(1)关于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Hovgaard和Hansen(2004)[86],Horne等(2006)[87]认为促进木材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技术创新,木材产业的技术创新涉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业务系统创新等。Nybakk等(2011)[88]探讨了创新环境和木材产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积极的创新氛围能够激励木材产业的技术创新。Yu等(2011)[89],Ng和Thiruchelvam(2012)[90]分别以不同国家的家具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家具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由商业主导,外部投入、市场需求和内部研发是家具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动力。Roos等(2014)[91]分析了2010—2012年瑞典新型木基材料“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指出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是商业化成功。Bell等(2014)[92]对新西兰木材加工节能干燥技术的创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良好的行业规范、惯例和文化有助于避免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风险。Giurca和Spath(2017)[93]采用技术创新系统分析法,对德国木材产业的技术创新前景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木材产业各技术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条件和策略。Loucanova等(2017)[94]使用Q方法论研究了木材产业中小型企业和大规模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差异,发现组织的规模会对技术创新行为产生影响。Ratnasingam等(2018)[95]指出员工工作技能的依赖、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熟练工人短缺等问题制约着家具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关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Silva和Leitão(2007)[96]基于欧盟统计局进行的创新调查获得的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从技术基础、企业规模、市场定位和企业区位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Ravari等(2016)[97]将网络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决策实验室法相结合,对技术创新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3)关于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研究。Gu等(2018)[98]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遗传算法,从“投入—过程—产出”的视角,选择创新投入的人员、资金、机构、项目和独立研发的成本、技术外包的交易成本以及创新产出的新产品、申报专利数等指标,对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和港澳台投资的工业企业等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发现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最高,中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偏低,指明需要加强对中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

1.3.2.4 关于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国外关于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演进关系上。

(1)关于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Abernathy和Utterback(1978)[99]提出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A-U模型,认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与产业发展是协同动态演进的。Nelson和Winter(1982)[100]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从动态角度对产业发展过程与技术创新扩散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Malerba等(2008)[72]指出,制度的外溢效应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开发了纵向相关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协同演进的仿真模型。Wahab和Lawal(2011)[101]指出,对技术创新投入实施财税补贴制度,有利于调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进产业发展。Paraskevopoulou(2012)[102],Almudi等(2013)[103],Baksi(2014)[104]构建了产业发展模型,认为在产业发展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二者是协同演化的。

(2)关于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的实证检验研究。Nelson(2003)[105]把制度引入经济分析的框架,并以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生产为例,论证了技术和制度的协同演进是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Murmann(2003)[106]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美、英三国合成染料产业制度、技术的演进过程,发现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同时技术创新又会产生新的制度需求,在产业框架下分析二者是协同演进的。Şeker(2012)[107]通过对计算机和半导体行业研发资金的外部来源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积累研究,发现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协同演进的。Bogliacino等(2013)[108]构建了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利用欧洲8个国家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解释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演进的规律。Sabadie(2014)[109]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欧洲工业企业的商业环境、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交互发展、协同演进的。Range和Sandberg(2015)[110]对瑞典政府出台的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进行研究,发现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能够激励技术创新行为,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eon等(2016)[111]研究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路径,发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1.3.3 研究评述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协同演进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产业自身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高端化发展和产业演进阶段识别,木材产业制度创新及制度创新评价,木材产业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评价,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研究领域十分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为本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特别是二者的协同对木材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关于木材产业制度创新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以单一或专项制度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侧重于分析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制度、节能环保背景下的应对制度、标准化制度等实施现状及效果,发现木材产业现行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探讨木材产业制度创新的方向;国外学者侧重于分析环境保护、国际贸易、政府补贴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对木材产业发展的影响。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木材产业制度创新的定性分析,而定量评价木材产业的制度创新水平并分析其动态演进规律的研究尚属空白。关于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肯定技术创新对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国内学者侧重于分析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侧重于分析木材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木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的定量评价相对匮乏。关于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产业发展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的必要性,并分别研究了稀贵金属、软件、水电、文化、高新技术等产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策略;国外学者主要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分别探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协同关系。在现有的文献中,以木材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高端化发展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的研究尚未被发现。

综上可见,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定性地、孤立地分析制度创新或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既没有对木材产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也未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时纳入木材产业创新体系中进行综合分析,为本书留下了创新的空间。本书通过对产业高端化发展程度、制度创新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及三者之间协同度的定量评价,试图揭示产业高端化发展中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二者协同的演进规律,并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木材产业高端化发展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目标、协同过程及协同策略,期望最大限度地实现木材产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木材产业高端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