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已经跟了楚国了,楚国对郑国发出的第一道命令是讨伐宋国。
宋国是晋国的铁杆盟友,楚共王认为正是宋国打着世界和平的幌子,让楚国中了计,与晋国订立盟约。
但楚国又不好意思亲自讨伐宋国,于是便让郑国出头。
郑国很高兴接受这一命令,因为郑国与宋国算是世仇,就算是楚国不要求郑国讨伐宋国,郑国也有教训宋国的冲动。
在楚国的支持下,公元前575年,郑国举重兵讨伐宋国。结果可想而知,宋国惨败,史料记载:全军覆没,主将被俘。
晋国终于坐不住了,晋厉公火大了:呀呀个呸,不教训郑国,这老大就不当了。
公元前575年5月,晋厉公亲自率晋国四军浩浩荡荡向郑国杀来。
郑国的办法是加强防备,同时派人向楚国求援。楚共王二话不说,立即亲率三军,奔赴郑国,与晋军在郑国的鄢陵相峙。
自此,晋楚之间达成的和平全面终结,一场大战马上要爆发了。
这是晋楚主力部队的第三次正面交锋,第一次,城濮大战,晋胜楚败。第二次,邲地之战,楚胜晋败。这是第三次,三局定胜负,谁胜谁就是老大。
先看看双方阵容。
晋军,晋厉公亲自指挥,晋国四军悉数出动,各帅佐除了下军佐荀罃留守国内外,其他七个卿全部出场。
分别是中军帅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帅郤锜,上军佐荀偃;下军帅韩厥;新军帅郤犨,新军佐郤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晋军中,已经没有了赵氏家族和先氏家族的人了。现在在晋国掌权的是栾氏、士氏、郤氏、韩氏、荀氏这五大家族。
想当年晋文公时代的几大家族,如狐氏、先氏、赵氏、胥氏、魏氏等牛逼哄哄的大家族,此时在晋国已经逃得逃、诛族的诛族、没落的没落了。
按每军三百乘战车计,晋国四军除留守一小部分外,出兵约千乘,兵力至少十万。
晋国所率的中原诸侯盟军还包括齐国、鲁国、卫国、宋国等国部队。但这些国家也各自有算盘:你们神仙打架,我们小鬼就跑个龙套。
这龙套怎么跑法呢?
慢慢来,仔细看,看看你晋老大楚老大到底谁的拳头硬。谁硬就干脆听谁的。
所以晋国召集的这些同盟国,基本上同一个态度:立即执行命令,缓慢开展行动。
也就是说,直到鄢陵之战全面爆发,这些传统中原诸侯根本没有真正参战。
楚军,由楚共王亲自指挥,除左中右三军外,还有左右两广精锐亲卫,兵力也十万左右。从兵力上讲,两军旗鼓相当。
楚左军由令尹熊婴齐率领,楚中军由司马熊侧率领;楚右军由王叔熊壬午率领。
这三军主帅,都是楚庄王的兄弟,即楚共王的叔叔们。
相比晋军,楚军的盟友要可靠的多,郑军。
除了这些外,必须要提提两个人,两个高级叛徒。一个是从晋国叛逃到楚国来的伯州梨,一个是从楚国叛逃到晋国去的苗贲皇。
伯州梨本是晋国大夫伯宗之子,伯宗是晋国非常有名望的一位大夫,深受老百姓爱戴。
结果,在权力斗争中被晋国当政的郤氏家族给害死了,伯氏家族也遭到诛戮。
于是,伯州梨怀着父仇族仇逃到了楚国,被楚共王任命为大夫,此时在军中效力。
苗贲皇本是楚国前令尹斗越椒之子,本以斗为氏。斗越椒率若敖氏家族叛乱,结果被楚庄王所平定,若敖氏家族也遭到了灭族。
所以,斗贲皇也是带着父仇族仇逃到晋国的,被当时的晋景公委以重任,担任苗地大夫。
从此,所以斗苗贲皇以苗为氏,称苗贲皇,此时也在军中效力。
叛徒往往是可怕的,而高级叛徒更是可怕。两人都对对方的战术打法、将领特点等非常熟悉,所以在这次大战中,两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役很快便要打响了。楚共王把伯州梨找来,想听听他的想法。
伯州梨对楚庄王道:“大王,现在战争一触即发,我们首先应统一思想,不得有任何畏惧心理。”
当时,楚军中确实还存在个别将领的求和畏惧思想,认为与晋军一战胜了则是大好事,万一败了,则有无穷无尽的麻烦。
他们的理由是晋军现在士气高涨,四军将佐团结一致,且有国君亲自坐镇。不象上次邲地之战时那样政令不一,互不服气,指挥失灵,才让楚军获得战机。
伯州梨很清楚这一点,大战前,思想必须统一。
既然亮了剑,双方列阵相峙了,那就都拿出打的勇气来,此时再搞什么和谈,那简直是笑话。
楚共王深以为然,从此,楚军中再无人敢言和字。
“大王,臣以为,我们必须立即发动攻击,先发制人,越快越好。
现在晋国的盟军还在路上,如果等他们到了,对我们有相当的麻烦。
虽然这些诸侯国的军队战斗力一般,但毕竟是齐、鲁、卫、宋四国联军,哪怕是站在旁边喊喊口号,对我们来讲都是威胁。
现在他们思想不统一,行军速度奇慢,我们只有迅速拿下晋军,他们一定会闻风而逃。”伯州梨继续道。
楚共王问:“伯大夫认为什么时候发起攻击为好?”
伯州梨斩钉截铁似的说道:“明天清晨我们便列阵进攻。”
“好!”楚共王一挥手,“明天全军列阵进攻!”
楚共王还不放心,他问伯州梨:“伯大夫,你再给大家讲讲晋军的作战特点吧。”
“晋军协同作战能力确实略胜我们一筹,但单兵作战能力不及我军。大规模的混乱,我军也不输于晋军。
所以,如果破坏他们的协同性,那他们的战力将大大降低。”伯州梨对楚共王讲。
楚共王点点头,道:“那如何破坏他们的协同性呢?”
“逼迫他们无法结阵。”伯州梨接着说道,“明天我们将三军向晋军前推至他们营前,率先占领他们营前空地,那晋军将无法结阵。
到时大王亲自擂鼓,我军可一鼓作气,击溃晋军。”
楚共王大喜,吩咐依计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