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晋国根本不为所动!
晋军四军中的一军守住西线,凭天险以抗秦军,采取的是全面守势。
再一军,密切关注楚军动向,绝不主动挑衅。晋军相信楚军北上只是一个虚招,不需要过分理会。
晋军的主力在干什么?
当时晋悼公亲率晋军主力,联合了齐国、鲁国、宋国、莒国等各诸侯,组成十二国联军,加紧进攻郑国。
这本是晋国对楚国实施“车轮战”的具体实施,用一部分军队,联合各诸侯军队,攻打郑国,引诱楚国北上郑境。
等楚军北上,联合国军将避其锋芒。楚军撤走,晋军又出动,把楚军给拖垮。
郑国人坚定执行了一直以来的战略思想:谁来投降谁。
郑国既然投降了,那晋军便撤退了。
这一次,楚共王由于应秦国之请,将军队驻扎在武城。现在晋军一撤,楚共王便顺势率军讨伐郑国。
郑国人继续坚定执行一直以来的战略思想:谁来投降谁。
晋军急急撤走的原因,是晋悼公决心收拾秦国,他要将东线的军队部署到西线。
这一次,已经组建起来的中原十二国联军,晋悼公准备一战而平定西线。
楚共王也想着应该好好经营一下郑国了,他准备在郑国呆一段时间,与郑国一起商议如何建立起牢固的对晋防线。
但人算不如天算,由于王太后樊姬病逝,楚共王本就是极孝之人,只好放下郑国事务,率军回国举行国丧。
这样,郑国又被晾在了一边。郑国人也习惯了,那就这样吧。
趁楚国国内大丧期,晋国又开始了动作。
晋悼公首先是在国内继续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发展工商业,轻税薄赋,开源节流,救济百姓,重视民生,大行德政,晋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升。
公元前563年春,晋国再次召集了联合国会议,这一次将吴王寿梦也请来了,其针对楚国的意图非常明显。
会后,联合国军又攻占了妘国,将妘国都城偪阳送给了宋国,增强宋国实力。
宋国人感觉非常有面子,但世敌郑国非常生气。于是,郑国便请求楚国联合讨伐宋国。
公元前563年春天,晋国召集联合国会议。到了夏天,郑楚便组建了联军,向宋国进发。
按理说,晋国应该立即来救,但此时晋军主力都在西线打秦国,腾不出手来。
所以,晋国干脆一纸命令,让卫国去救宋国。
卫国倒也真不是菜鸟,居然还获得了一个小胜,将郑军给打败了。
不过,郑楚联军毕竟不是吃素的,很快,联军便横扫宋境,打得宋国人闭城不出。
甚至,联军还顺手攻占了鲁国的西部边境。
晋国取得了西线对秦作战大胜后,很快移师东线。
郑国本在楚国的全力支持下,可以一战。但郑国自己却出事了。
此时郑国国内亲晋派与亲楚派的斗争到了极点,亲楚派的几位大夫全部被杀,这样,郑国又投靠了晋国。
楚军虽然失去了郑国盟军,但面对着强晋,却丝毫不惧,领军的熊贞摆出了一副欲与晋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决战的姿态。
郑国人一看,哟,这次楚国人是下定决心要与晋军决战了。
此时晋军内部不和谐的声音又传了出来,有人提议与楚军决战,而有人却坚决反对。
郑国人一看,晋国看来不可靠,便又秘密与楚军和谈。
刚从西线下来赶到东线的晋军本就是疲惫之师,由于郑军的出尔反尔,一下又失去了与楚决战的信心。
最后,晋军决定撤退。
楚国,总算把郑国又赢了回来。
但郑国不甘心就这样做一枚棋子,郑国决定要做一枚有主见的棋子。既然你们两个超级大国总拿我说事,那我便给你们点事说说。
于是,公元前562年春,郑国故意在郑宋边境制造事端,惹毛宋国,于是宋国发兵进攻郑国。
郑国一看宋国中计,便出兵进攻宋国。
宋国哪搞得过郑国?
于是向晋国求援,晋国只好带着齐国、鲁国等诸侯出兵救宋伐郑。
郑国很快又投降了晋国。而晋国的目的是引楚军北上。
楚军来了么?
来了,但楚共王知道单靠楚军有些累,便派人出使秦国,请求秦国联合出兵。
于是,公元前562年夏,秦楚联军组成,北上伐郑。
郑国人一看楚国人来了,立即投降楚国。
每每读这段历史,都几乎会笑喷茶水,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郑国人,夹缝中生存下,何其艰难,却奉行着这样的墙头草政策,意图牵制楚晋这两个超级大国,只要郑国一动,楚国和晋国就得动。
可以说,春秋列国,郑国人也算是厉害了。
郑国人不但投降了楚国,还当起了向导,引导秦楚联军入侵宋国西部边境,联军取得胜利后大家就撤军了。
晋国人也不闲着,既然秦楚联军和郑军入侵宋国,那晋国又纠集联合国军讨伐郑国,挑选的时机也往往是待你们都撤了我再来。
反正,不想与楚国打,就拿郑国说事。
说来说去,那段时期,整个中原就是这样一个态势:今天楚国讨伐郑国,郑国立即投降楚国;晋国立即讨伐郑国,郑国立即投降晋国。
投来投去,最后郑国也成精了,便拿自己开玩笑:但凡有点点消停了,便去打打宋国,惹晋国来教训自己。
晋国一来,便又投降。然后楚国又出兵,再投降楚国。
周而复始,楚共王终于累了。
这段时期,他确实中了晋国人的四军三分车轮战之计,再加上郑国人又非常喜欢搞事,所以楚军总是疲于奔命。
晋国则显得很轻松,他们在西线又基本搞定了秦国,北线又搞定了北狄,东线又联合了吴国,晋悼公所领导的晋国实力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借着国威,晋国基本牢牢把握了春秋江湖盟主的地位,各路诸侯莫不对晋国俯首称小弟,楚国已经基本丧失了江湖主导权,与晋国争雄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楚共王就在这样的态势下终于倒下了。公元前560年,那是一个秋天,一心想着继承和发展楚庄王未竟事业的楚共王崩。
这位春秋江湖上又一位风云人物,在楚王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三十一年后,终于放下了振兴楚国这副沉重的担子,将楚国交给了自己的子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