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60年秋天,风云人物楚共王崩了,楚国争雄春秋的重担便落到了太子招肩上,这便是楚康王。
楚康王,芈姓熊氏,名招,楚共王之长子。
但必须说明的是,楚康王并非楚共王之嫡子,而是庶长子。
楚共王在位31年,去世时年仅41岁,按常理推,楚康王应该是二十岁出头即的君位。
楚共王虽无嫡子,但有五个庶子。楚共王在立太子一事上是很纠结的,五个儿子,每个自己都看着不错,但每个又貌似一般般。
唉,还是再等等吧,说不定王后马上会有喜。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后仍旧不争气。还要继续等下去么?
皇帝不急太监急,楚共王如此纠结,这让大夫屈建着了急。
屈建求见楚共王。
楚共王看到屈建很高兴,他欣赏这位楚国公族大夫。屈氏家族,与芈家同出一源,是楚国响当当大家族,出了很多牛人,这个屈建当然也是。
“大夫今日来见不谷,有何要事啊?”楚共王一边命人给屈建奉座上茶,一边问。
“大王,今天臣给您讲个故事如何?”屈建恭恭敬敬地对楚共王道。
楚国人貌似很会讲动物故事,上次伍参对楚庄王讲了一个鸟故事,这次屈建则对楚共王讲了一个兔故事:
“大王,您知道逮兔子法则吗?”屈建问。
“哦,逮兔子还有法则?”楚共王饶有兴趣的问。
“是啊,当一只兔子跑到街上时,会有很多人想抓住它,甚至互相较劲大打出手。
但是,一旦它被某一个人逮住了,剩下追它的人也就散了。这便形成了这个逮兔子法则。
兔子归谁没有确定时,兔子就能让大家为它奔忙。但一旦兔子的归属确定了,剩下的人即使想得到那只兔子,也知道如果去抢的话是不合道义的,所以大家便会认同那只兔子的归属。”
楚共王听明白了屈建的故事。是的,立储君这样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储君,是国家的根本,百姓的希望,如果不早点定下来,势必产生祸乱。
尚未明确的太子,就是那只跑到街上的兔子!
楚共王终于下定决定要立太子了。但立谁呢?
现在手头五个儿子,按年龄排序分别是公子招,公子围,公子比,公子皙,公子弃疾。
既然自己无法决定,那就让老天来决定吧。
楚共王先是派出祭师手擎国宝玉璧,遍祭楚国名山大川,祈祷神灵从五子之中挑选一位继承大位。
待祭师回到郢都后,楚共王亲自将这块玉璧藏于祖庙,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将五个儿子沐浴斋戒后,按长幼之序进庙祭祖。
楚共王与朝中几位重臣就躲在旁边观看。
玉璧是置于跪拜垫子下面,根据楚共王与宗亲大臣们议定的方案,五个儿子轮流祭祖,谁接触到玉璧,而且接触得最近,那谁就是神灵选定的太子。
第一位祭拜的是公子招,他下跪时,膝盖正好跪在玉璧之上。
楚共王呯然一动:怎么跪拜得这么漂亮?如果没有意外,那太子就是老大了。
貌似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因为第二位公子围跪拜时位置靠后了一些,仅仅是胳膊稍稍碰到了玉璧。
然后是第三位公子比和第四位公子皙,这两位根本连玉璧半分角都没沾着。
最后一位是公子弃疾,他还在吃奶,是抱着进来的,按大人吩咐行跪拜之礼。
令人吃惊的是,公子弃疾居然将整个手掌都压到了玉璧上。
小孩子也许第一次跪拜,显得很兴奋,居然又跪拜了一次,这一次又是将整个手掌都压在了玉璧上!
按楚共王与众大臣商定的方案,很显然,公子弃疾应该是最佳人选。
这个结果令楚共王非常郁闷:小儿子才两岁啊。
他想起了自己刚即位时仅仅十岁,那时的自己,多么艰难啊。
不行,不能让再让一个孩子来当太子。楚国太大了,如果楚王年幼,那存在严重的王权被架空风险隐患!
回宫后,楚共王对大家说:很显然,公子招和公子弃疾两人接触玉璧的范围最大,一个是膝盖压在玉璧上,一个是手掌压在玉璧上。
我们楚国本就是中原华夏一部分了,虽然不一定非得遵循周礼,但对于周礼中有益的部分,我们还是要参考的。
周礼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再加上公子招也是被神灵选中的人,那就立公子招为太子吧。
就这样,公子招被立为太子。楚共王崩后,公子招即位为新楚王,史称楚康王。
楚康王即位之初,楚国日子相当不好过。我们先来看一看春秋江湖大势。
最强大的对手晋国,一代雄主晋悼公也薨了,晋平公继位为晋国国君。单从一个平字,可以看出,晋国的这位国君平平庸庸,没多少花头。
但晋国仍旧是江湖老大,晋平公没花头了,晋国的卿大夫们便热闹了。
晋国,开始走向卿大夫势力牢牢把控晋国政权的时代,晋国公室走向衰落。这对楚国来讲算是好事。
除了陈国、蔡国、许国等少数几个中原诸侯外,郑国是永远的墙头草,宋国、卫国、鲁国、曹国等中原诸侯基本奉晋国为诸侯联盟盟主。
西方的秦国继续与晋国死磕外,巴国、蜀国等从不参与中原事务。
但东线的吴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吴王诸樊也是一个好战的主,继续与楚国为敌,不断骚扰楚国,两国动不动便打个仗,互有胜负。
齐国是从齐灵公到了齐景公阶段,自齐灵公以来,到齐庄公,再到现在的齐景公,每一任齐侯都幻想着齐国当年的辉煌,表面上服从晋国,但内心是要与晋国叫板的。
只是,在强大的晋国面前,齐国叫一次板,便被晋国教训一次。
现在,整个楚国交到了自己的手上,年轻的楚康王望着大好楚国江山,深感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