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0到1:科技原始创新初探
- 汪寅
- 1711字
- 2025-02-21 17:55:26
本章参考文献
[1]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徐冠华。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原始性创新[J].中国科技奖励,2001(2):4.
[3][9][29]吴海江。科学原创与科学积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47-48.
[4][10][12]陈雅兰,韩龙士,王金祥,等。原始创新的影响因素与演化机制探究[J].科学学研究,2003,21(4):433-436.
[5]叶鑫生。源头创新小议[J].中国基础科学,2001(2):113.
[6]陈劲,宋建元,葛朝阳,等。试论基础研究及其原始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4(3):317-321.
[7]韩宇,赵学文,李正风。基础研究创新概念辨析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基础科学,2001(3):35-40.
[8]肖伟光。更加注重原始创新[N].人民日报,2020-10-27.
[11][44]陈劲,余芳珍,陈钰芬。高校原始性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68.
[13]陈雅兰,李必强,胡继灵。原始创新的协同学理论观[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59-62.
[14]沈超,王学力。原始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与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8):11-12.
[15]任元彪。原始创新动力问题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7(7):6.
[16]于绥芬。原始创新的持续动力问题研究[J].管理学刊,2015(5):51.
[17]杨燕,蔡新蕾。原始创新的触发机制研究:基于动机性信息处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视角[J].科研管理,2016,37(9):1.
[18]陈雅兰,李必强,韩龙士。原始创新的界定与识别[J].发展研究,2004(7):78.
[19]徐光宪。如何评价20世纪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学术成就[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2):42-44.
[20]白春礼。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之魂[J].中国基础科学,1999(1):4.
[21]路甬祥。规律与启示: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
[22]徐冠华。推动原始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基础科学,2001(2):7-8.
[23][30]刘凤琴,贾士儒,许增补。加强科技创新 提升我国科技实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68.
[24]杨春燕。可拓学与原始性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1(4):9.
[25][46]陈雅兰,等。原始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6]方学勤。大力支持和开拓源头创新:从物理研究探讨源头创新[J].科技导报,2001(5):17-18.
[27]柯进生。提升我国科研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2):119-121.
[28]束义明,李莉,李科峰。重在原始创新:论我国科技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2(3):35-36.
[31]李培根,张大也,周坚。高校科技创新浅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28-29.
[32]汪立超。浅析如何提升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5-16.
[33]于绥芬。关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7):65-66.
[34]陈雅兰,郭伟峰。促进原始创新的途径[J].发展研究,2005(11):41-42.
[35]胡晓军。关于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04(2):35-36.
[36]束义明,苏宝利。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2(5):13-15.
[37]张蝉爱,王向荣,冯有斌。加强原始创新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0):37.
[38]崔志明,浦根祥。从个案研究看我国科技原创力建设[J].科技导报,2003(10):14.
[39]布什。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解道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0]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4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2]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M].周叶谦,冯世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3]GOLDENBERG J,MAZURSKY D,SOLOMON S.Templates of original innovation:projecting original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from intrinsic information[J].Technological For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6(61):1-12.
[45]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Innovate America: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R].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Interim Report,2004(12).
[47]陈雅兰,等。原始创新的路径、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8]苏屹,李柏洲。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模式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9]李钢,等。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与中国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0]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51]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52]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新的本质:日本名企最新知识管理案例[M].林忠鹏,谢群,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